【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第二十四辑

编辑:赵静  添加日期:2024-04-15






诗学文献


李商隐浙水东西,半纪漂泊再考


刘学锴

摘   要:李商隐幼年随父赴浙东,生活六七年,究竟留下了什么行迹。本文对此进行再考。

关键词:李商隐 幼年 浙东 行迹


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诗辨析解读

吴在庆

摘   要:初唐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一诗,是一首“情多、兴远、语丽”,值得品尝的佳作。然而,由于所涉及的人名、写作时间,以及某些词语如“五日”“春光”“落梅”“斜光”等存在不同的理解,故影响及此诗的准确解读与品赏。以此,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必要的辨正与解释,并稍作解读与品鉴。

关键词:秦援 观妓 五日 落梅


《题浯溪中兴颂》作者为秦观辨

韩立平

摘   要:徐培均先生对秦观《题浯溪中兴颂》的辨证,过于凸显党争因素,而忽略“持丧”因素,导致论述方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从而引发了学界的反对意见。实则南宋原始文献如《古今事文类聚》等对秦观作诗托名动机的解释,主要侧重于传统伦理语境中的“持丧”说,而党争背景下的“忧畏”说则是次要原因。依“持丧”说,《题浯溪中兴颂》为秦观所作,具有较大的可信性、合理性,也可免除不必要的争论。

关键词:题浯溪中兴颂》 秦观 张耒 《古今事文类聚





杜诗学研究


论《新唐书》对唐代诗史的宋型建构


——以“沈宋”、杜甫传论为中心
陶 慧
摘   要:《新唐书·文艺传》对唐代诗史的建构,不同于在《文艺传序》中直接言明的唐文发展史,而是以一种相对隐性的方式,见存于唐诗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沈、宋与杜甫传论中,并以杜甫代表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这种书写策略系统梳理并构筑了唐代诗歌发展的纵向历史谱系,而且在回应时代文学思潮的同时,侧面体现了以《新唐书》史臣为代表的北宋官方建立文学秩序的深层用意,为宋诗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期望与指引。
关键词:《新唐书·文艺传》 唐代诗史 沈佺期 宋之问 杜甫

宋代杜集编次考论
马 旭
摘   要:早期杜集编次主要方式有编年、分体、分类。编年编次是早期杜集编次的主线,其目的是突显杜诗“诗史”的价值。分体和分类编次则是继承了先唐别集的编次方式,受唐代编集“古律分流”影响,杜诗分体编次主要是古律相分。分类编次则是由《文选》诗歌以类相分发展而来。对早期杜集编次问题的探讨,不仅能了解编者的编次观念,更能掌握诗歌编年、诗歌内容分类以及诗体排序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杜甫 早期 诗集 编次

阅读史视域下的《杜诗镜铨》及其诠释方法
周日蓉 郝润华
摘   要:从阅读史的视角看,一部诗歌注本,应采取何种诠释方式,材料如何裁选,繁简程度如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需要作者从各个方面慎重斟酌考量。杨伦《杜诗镜铨》从选择集注集评的诠释形式到严格精准选摘杜诗注评资料,从注释的简明扼要到评点的浅近生动,都是曾在武昌书院任教的杨伦从读者群与初学杜诗者的角度考虑布局的结果。杨伦一方面以仇兆鳌《杜诗详注》为范本,另一方面又严厉批评其冗繁驳杂,是因二书所面向的读者群不同,因此著述理念与诠释策略也自然有异。
关键词:阅读史 读者群 《杜诗镜铨》方法 《杜诗详注》

现代杜诗学体系的初步建构
——谢淑颐《杜诗学》考论
曾绍皇  周 灿
摘   要:“杜诗学”之名形成于金元时期。金人元好问在《杜诗学引》一文中首倡“杜诗学”之名,拉开了杜诗研究作为“专门之学”的序幕。谢淑颐《杜诗学》一文系原国立师范学院1944年本科毕业论文,现藏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较为稀见的现代杜诗学史料。谢淑颐《杜诗学》以“杜诗学”标目,虽篇幅不大,但紧扣“诗旨”“诗史”和“诗法”三个关键问题立论,要点突出,自成一体,具有构建杜诗学理论体系的潜在意识。谢淑颐《杜诗学》一文较香港叶绮莲《杜诗学》论文更早21年,开现代“杜诗学”研究风气之先。
关键词:谢淑颐 杜诗学 理论体系 “诗史”观





诗学话语


对一个著名儒学论断的文学阐释


黄 力 程世和
摘   要:孟子提出的著名论断“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划分出“王者之迹兴”与“王者之迹熄”两个不同时代。结合孟子思想与《诗经》“美刺二端”的内容,所谓“王者之迹”,本质上是给民以井田分封,保证天下百姓有产生万千温情故事的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也有表达个体或群体悲情故事的话语空间。《诗经》文本的产生,说明“王者”尊重民间表达;秦灭《诗经》的行为,说明“嗜杀人者”仇视民间表达。尊重民间表达,“王道之迹”就会兴起,文学就会产生;仇视民间表达,“王道之迹”就会绝息,文学就会消亡。《诗经》生于周而终“亡”于秦,说明了“王者之迹”的绝灭与文学消亡之间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孟子 王者之迹 《诗》 文学 井田制 民间表达

论李商隐律绝的睹物惊心式表达
——兼论“惊艳范式”对后代叙事文学的影响
郭自虎 崔新一
摘   要:李商隐多愁善感,在其近体律绝诗中采用略形取神、加重咏叹、特殊字词、对比、感事讽托等方式传达睹物瞬间的深层感受,在传统诗歌情景交融、托物寓意的基础上突显心物关系,着力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杜甫“外透式震惊”以及韩愈天马行空式想象的“内敛式惊惧”的“惊艳范式”,在深入开掘与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多舛命运等方面为后世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 律绝 心物关系 惊艳

《瀛奎律髓》与朝鲜诗坛的宋诗风
巢彦婷
摘   要:《瀛奎律髓》于明成化年间传入朝鲜半岛,成为朝鲜诗坛最具代表性的律诗学习模本。此书在朝鲜时代至少刊行过六次,其编选形式与理学倾向恰与海东文人的需求、取向相适应,因而广为流行。《瀛奎律髓》并非只是一种基础且普及的学诗教科书和作诗工具书,此书以“一祖三宗”为代表的诗学谱系和论诗以格的诗歌取向,还曾较为深刻地影响海东江西诗派,使其得以学习江西而不完全囿于江西藩篱。《瀛奎律髓》对朝鲜诗坛的宋诗派起到了持续的指导作用,是中国选本传播至域外的独特典型。
关键词:《瀛奎律髓》方回 朝鲜半岛 江西诗派 宋诗

名心与游戏:张潮的异体诗文创作
戚 昊
摘   要:清初诗人张潮家境优渥,却科场蹭蹬,最终绝意仕途,侨寓扬州。后致力于结交文士、编书刻书等事业,并创作大量的异体诗文。这些面貌殊异,甚至耸动视听的奇趣之作,花样百出,堪称“文体大观园”。其创作路径可分为继踵先轨、以故为新和自出机杼三种。所涉文体类型包括文人体、禅宗体和道教体,新旧交织,三教贯通,具体涉及文体达数十种。除游戏遣兴目的外,张潮全力创作异体诗文主要在于邀名求誉,以弥补屡试不第的心理缺憾。他在拓展人脉、编刻书籍、创作奇体的“三位一体”互动下,最终建立起自己“风雅盟主”的外在形象而博得后世之名。但乾隆时期,张潮的许多异体诗文却得到“犬吠狼嗥”的评价而遭到禁毁。
关键词:张潮  异体  邀名  补偿  禁毁





词学研究


屈骚精神:宋元遗民词的尚节趋向


彭曙蓉
摘   要:屈骚精神对后人影响最为深远之处,即屈原以忠诚节义为核心特点的人格特质。宋元遗民词人以屈原为其精神上的代言人,宋元遗民词中也因之出现了“颂屈”和“赋骚”的创作趋势,端午词由此成为其重要载体。不同之处在于,宋遗民词人旨在塑造屈原独醒者的典型形象并突出其独醒人格,元遗民词人却更为推崇屈原的忠诚意志和忠义气节,而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尚则成为二者共同的创作趋向。宋元遗民词人虽各有所属,但在对屈骚精神的体认和对故国的情感上,二者实趋向一致。客观地认识和理性地评价元遗民忠于故国的心态及对后人的影响,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有助于拓深对元遗民文学的研究。
关键词:屈骚精神 宋元遗民词人 独醒人格 忠义气节

天津图书馆藏《百家词》本《张子野词》考论
山雨微
摘   要:天津图书馆藏明钞《百家词》收录《张子野词》一卷,是现存早期张先词集的重要钞本之一,后世张先词集皆是在此基础上增订。通过将其与宋、明词选中的张先词对比,可知此本所收130首词作远非张先词全貌,亦非吴讷根据词选等文献重新辑录而来,极可能是沿用了宋本的张先词别集;比较《百家词》本《张子野词》与《知不足斋丛书》本《张子野词》前二卷的不同,可知宋时张先词集便有多个版本系统,《十名家词集》本《张子野词》或以《百家词》本《张子野词》为底本。此外,吴讷《百家词》本《张子野词》当与宋刻《百家词》本《张子野词》同源。
关键词:《百家词》 《张子野词》 词选 文献来源

《全清词·雍乾卷》待补稀见词籍九种叙录
陈昌强
摘   要:本文选取汪琏《贞白诗余》、陆镇《小樵诗余》、余集《梁园归棹录》、顾彬《古照堂词钞》、陈灿《师竹斋诗余》、张若霭《晴岚诗存》、沈一诚《镂冰词钞》、俞圻《剪春词》、邵玘编《七帙嘏词》等九种尚未被《全清词·雍乾卷》收录,亦尚未被学界关注的词籍,著录其书籍特色,考论其作者生平详节,并对其词作特色、创作历程及成就,乃至其词坛地位、词史价值等进行评价,以期对清代中期词的辑佚、整理和研究提供相关线索,并作出相应推动。
关键词:《全清词·雍乾卷》 词籍整理 辑佚 全编 叙录

域外词教:施祖皋《硕果斋词》的初心与匠心
夏令伟
摘   要:现代词人施祖皋居留南洋,兼任星洲华侨中学国学教授时,应侨生学词之需,编集己作而成《硕果斋词》,并用作填词教材。该做法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华侨教育日益引起国内重视的背景下,通过发挥中华词教的优良传统和词体辞深义隐的特点,避开殖民政府的教育审查,体现出向南洋侨生传播中华文化的初心。《硕果斋词》用于域外词教,匠心别具,主要体现在其不但着力描写南洋生活与南洋世界,从而引发侨生的共情共鸣,而且大量描写平民,助力华侨平民教育,还为了维护词体,兼作词谱,使学生有所依从。施祖皋以其《硕果斋词》开启了域外词教的先声,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域外词教  施祖皋  《硕果斋词》  华侨教育  平民教育





新诗研究


基于文本范式的诗史书写与诗学建构


——《台湾现代诗史》平议
孙基林
摘   要:与传统的以诗人作者为中心或以思潮流派、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轴的社会学、文化研究等文学史书写范式不同,郑慧如教授积十数年心力、遍览台湾现代诗作品及文献材料而勠力撰写的皇皇大著《台湾现代诗史》,明显独辟蹊径,成功建立起了以文本研究为中心、以诗艺标准为准绳的书写构建模式。坚持一切以诗文本为讨论的起点、焦点与终点,使得整个诗史的写作由此体现为特有的结构形态和面貌。
关键词:郑慧如 文本范式 诗学建构 《台湾现代诗史》 诗质

论系动词“是”的诗学功能
——基于汉诗古今对比的语法考察
赵黎明  梅雪莲
摘   要:“是”在汉语中古已有之,但正式作为系词使用是在欧化语法的影响下发生的。汉语诗歌中“是”出现的时间和频率与在文言中的情况大体一致:先秦诗歌绝少用之,汉魏之后偶有用例然频率低少;词曲中用例开始增多,直至在新诗中广泛运用。“是”在新兴的白话诗体中担负了重要职责,除了起到系动连接作用,还具有实现隐转喻、增强气势、表达存在等多方面的诗学功能。
关键词:“是” 诗学功能 隐转喻

以互鉴互补共建新诗、旧体诗整体文化生态
——兼谈当代诗词创作如何吸收新诗养分
[澳]庄伟杰
摘   要:诗固然有新旧之分,形式(文体)之别,但并不也不应相互排拒,诗只有优劣高下之差异,无论从诗的本体特质、演变流程和创作实践而言,还是从接受主体(读者)和特定时代要求来看。其实,现代新诗与旧体诗词完全可以放置于诗歌艺术本体坐标上,彼此间进行互鉴互补、互动互促,共建诗歌整体的文化生态。新诗可以向古典诗词学习和借鉴以滋养以丰富以壮大,同样的理由,延续至今的当代诗词创作,也可以回过头来向新诗吸收养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此激活和促进当代诗词创作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汉语新诗 旧体诗词 互鉴互补 生长空间 文化生态







研究反思
明代乐府诗学研究的开拓之著


——评刘亮《明代乐府诗学研究》
张 剑

文本·思辨·精神古典文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由刘运好“二陆”研究系列说起
黄振新







编辑:赵静    预审:黄振新    终审:胡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