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第二十三辑

编辑:赵静  添加日期:2023-10-23


李商隐研究


幕府经验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王树森

摘要:李商隐有长达三十年的幕府工作经验。幕府特殊的人文环境保护了他的诗歌创作热情,为其在政治诗等一系列传统诗歌题材上的成就提供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要帮助。李商隐以深情笔触,书写了一次次往来幕府,反复品尝聚合离散所带来的复杂人生感慨。包括《无题》《嫦娥》《锦瑟》在内的一系列最能代表义山主体风格的作品,归根结底来自他长期在幕府中观察体验各色人等生死穷通所获之有关世道人生的感思。在义山一生所拥有的各种人生经验中,幕府经验是对其诗歌创作产生推进作用的最为潜在且深层的一端。

关键词:李商隐 幕府 诗歌

朝鲜活字本《李商隐诗集》考论

李俊标  庄璞山

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朝鲜活字本《李商隐诗集》是《李商隐诗歌集解》鲜见利用的稀见版本。其文本与今存众版之间存在大量相异之处,未能归属于一个统一系统。其文字良莠兼呈,有诸多嘉善之处可以弥补今日版本校勘之不足,有助文本是非之论断,具有较高校勘价值。对于李商隐诗歌之文献、文学研究均有亟待发掘之可贵意义。

关键词:朝鲜活字本 李商隐诗集 版本

初入文治时代

——从《西昆酬唱集》看钱惟演政治心态之转变

成玮

摘要:北宋立国之初便重文治,但朝堂上的轻文论调,迟至真宗朝澶渊盟后方告消歇。即便如此,因为其时言路未开,士大夫的政治热忱依然受阻。钱惟演置身其间,摸索摇摆,渐由超然转向趋附。西昆唱和四年,适逢他的转变期。细读《西昆酬唱集》,体例乃是编年录诗,从中可窥见其心路历程。钱氏凭借趋附攫取一定权力,反而为他培育后进提供了现实条件。西昆体精神实质的传递,正有赖于此种条件。钱惟演的诗史意义即在于此。

关键词:文治时代 《西昆酬唱集》 钱惟演 政治心态 宋调



诗学话语


略论中唐至清末佛教类诗歌对孟郊的接受

李小荣

摘要:中唐至清末佛教类诗歌对孟郊其人其诗的接受历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中晚唐五代,其时接受主体是诗僧,主要出于对孟郊人格的仰慕和对其清寒诗风的追慕。二是两宋,这是相关接受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时段,而奠定接受基础的作品多为非佛教类的评点性诗文。但释氏类诗歌的接受形式多样,主要有诗集阅读与典故运用、题咏感怀、和韵、续作、自注、集句等。三是元明清,它与两宋的接受相比没有太本质的区别,仅是接受面更宽,僧俗两家精研细读孟郊名篇的数量急遽增加,主题也相对鲜明,尤其明清两朝接受孟郊《游子吟》孝道亲情之作最多。至于接受史形成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宋元以降禅宗语录对孝禅思想的宣扬,常以《游子吟》及其语典为据;二者孟郊的穷士寒士身份、苦吟诗风,易于引起后人尤甚是僧人的共鸣;三者孟郊前后世的身份追认,有助于加强其人其诗和佛教的联系。

关键词:中唐至清末 佛教类诗歌 孟郊接受


血的连锁

——苏轼、陆游诗中的“孝”

浅见洋二

摘要:中国古典诗学对于孝的描写,经常出现“孩子在父亲身旁读书,而父亲在一旁注视”的父子相伴场景,表现出跨越世代的血脉传承,即“孝”的“血的连锁”。苏轼与陆游在此方面的书写颇有不同。陆游更为直接且热情地歌咏“孝”,相关作品数量在宋代比较突出。他热衷于《孝经》入诗,致力于耕读传家,其根本指向是“报国”。因为陆游有稳定的社会基础,作为地方望族,他还常以指导者的面目出现,经常教导乡村社会百姓读《孝经》。苏轼被逐出朝廷、远离故乡、迁谪至偏远之地,欠缺完整家庭和乡村社会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虽然苏轼赖以保持“孝”之观念的社会条件被剥夺,但其思想中的自由奔放正是为了填平这一缺陷而生发。这种被迫“填平”体现出苏轼是比陆游更为复杂多面的文人。

关键词:孝 苏轼 陆游 宋诗


明初浙东诗人王袆的陇右行迹及旅陇诗创作

张兵 周媛媛

摘要:王袆是元末明初浙东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一生追求仕进、百折不挠,这种人格追求和价值取向深受浙东理学传统的影响,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积极影响。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遣王袆招谕吐蕃,王袆未能有所作为而被召还。往返途中他到达陇右、临洮、兰州、天水等地,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旅陇诗歌。这些诗歌记录陇右特有的风俗人情、社会现状,在王袆的诗歌创作中独具特色,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王袆 陇右行迹 旅陇诗歌 创作特色


诗赋和骚赋:《红楼梦》承载的两个文学传统

邓凯月 王思豪  

摘要:作为“文备众体”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承载着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传统:诗赋传统和骚赋传统。其所继承的诗赋传统可凝练成“赋法”二字,从一种以铺陈为特点的文体,回归到六义之“赋”,在结构上既有汉大赋“曲终奏雅”的痕迹,又把讽喻方法从“劝百讽一”转变为时时讽劝。同时,《红楼梦》化用楚辞名物以为承接骚赋传统的物质载体,书写骚情以为承接骚赋传统的义理源头,走上“由骚而文”之路。从赋及其在发展流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学传统角度来考察《红楼梦》“文备众体”在文学血脉上的组成,由此可以更加深刻地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演变之路。

关键词:《红楼梦》 诗赋传统 骚赋传统 文备众体



屈万里及其《诗经》研究

付林鹏

摘要: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学术大家,屈万里学问的养成,一方面来自年少求学时的经典诵读与转益多师,另一方面则来自工作过程中的苦读自修和师友指点。而正是这些问学的经历,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诗经》研究。屈先生在扎实的文献知识基础上,不但对《诗经》中的重要字词进行了训释,还对《诗经》学上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此外,他还有意识地结合考古、民俗等资料对《诗经》进行研究,并将《诗经》作为研究周代古史及社会政治的宝贵资料,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屈万里 《诗经》 经学 文学




晚清民国词学


从流派典范到词史还原——晚清民国“清词鼎盛期”之论

孙文婷

摘要:晚清民国时期的清词研究中,关于清词的鼎盛期的认识,大致有“清初鼎盛说”、“常州词派鼎盛说”及“清季鼎盛说”三类观点。即使是持有同一类观点的词学家,其缘由和意图也各有偏重。以清初或常州词派为鼎盛期者,多在流派的视野内观照清词,选出一期推为鼎盛,作为本派的审美典范;持“清季鼎盛说”的,则注重在客观还原词史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观点分歧的背后是词学思想、学科认识与文化态度的差异。晚清民国时期对清词鼎盛期的关注和探讨,对清词经典化和清词研究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是现代词学成形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也是新文化勃兴年代旧体文学研究繁荣深入的表征之一。

关键词:晚清民国 清词 鼎盛期 词史


选本编纂与清词史图景的当代建构

彭建楠

摘要:当代清词选本的编纂者突破清代、民国选家的选辑批评视野,进行全景式、纵深式的词史图景建构:扩充词人坐标系,选录众多主流词派之外的作者,更从词坛创作与政治社会更迁之关系等角度观照清词流变,展现更为多元、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清词图景;同时推动对清词图景的纵深认知,展现清词创作中的“复合性审美征候”,突出清词创作中的非主流审美范式,更打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批评史成见,进行唐宋至清词史图景的纵向比较,彰显清词独立于唐宋词的美学特质,是为推动清词经典化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当代 清词选本 图景


吴梅《诗余选》《词选》评议

沙先一  

摘要:吴梅先生的著述与大学授课密切相关,多是在大学讲义、讲稿的基本上整理修订而成。《诗余选》是吴梅先生在北京大学编选的讲义,选录唐五代至晚清的词人词作,偏重于为初学者提供宜于模仿取法的词作,课程讲授上侧重于词之作法的具体指示,编选旨趣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更倾向写作技能的指导训练。吴梅先生在东南大学讲授“词选”“词学通论”“词史”等课程,《词选》是他在东南大学编选的讲义。这时,他的词学思想更为成熟系统,相对于《诗余选》而言,《词选》更为注重学词门径的指示,选录也以唐宋名家词,尤其是南宋词为主。从《诗余选》到《词选》,吴梅先生的词学观念有所调整、发展,这对进一步探讨《词学通论》的撰著及其词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吴梅 《诗余选》《词选》《词学通论》


唐圭璋对比兴寄托的超越与沿袭

——以《唐宋词简释》为例

刘泽华

摘要:唐圭璋与常州词派有深厚的渊源,作为现代词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传统词学观念既有着自觉的超越,也存在着不自觉的沿袭。其《唐宋词简释》在选词标准方面,扩大了常州词派“厚”的内涵,但是在选词时依然不自觉地舍弃了个人情绪寄托之词,而回归到“感慨所寄,不过盛衰”的要求上去。在释词方面,唐圭璋虽然认识到清人评词“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处”,但是受传统词学观念的牵扯,也常常不自觉地滑入以词寓君国之情的传统观念中。

关键词: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比兴寄托 常州词派




诗学文献


李公麟《阳关图》及相关题诗考辨

王建勇

摘要:李公麟《阳关图》是传写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最早乃至影响最大的画作,并激发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北宋诗人题写《阳关图》诗歌。通过细绎相关典籍史料,可以确定《阳关图》绘制于元祐四年(1089)春,受赠者“汾叟”即长安安氏家族的安师文。至于苏轼、苏辙、黄庭坚、苏颂、张舜民五人的《阳关图》题诗,都作于元祐四年春,是元祐文人雅集活动的产物。

关键词:李公麟 《阳关图》 安师文 题画诗 文人雅集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以季步䯄等八位安徽籍作家为中心

朱则杰

摘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兹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季步䯄、龚鼎孠、徐翥、赵司直、潘运皞、谢凤毛、崔冕、谢举安等安徽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诗 考证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补正

胡春丽

摘要:《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由江庆柏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笔者在撰写清初学者年谱系列时,此书常置案头,受益良多。稍感遗憾的是,《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在人物生卒系年和姓名、字号著录上略有舛误。兹就翻检所及,对丁澎、李楷、沈季友等30人的生卒年、字号略作补正,以便读者查阅和作者修订时参考。

关键词:江庆柏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补正 清代学术




学苑新声


《秋兴八首》在日本江户时期的接受研究

张德懿

摘要:日本江户时期,《秋兴八首》主要凭借诗集、选本、诗话、拟作等形式流传。《杜律集解》《杜律评丛》《杜律发挥》等选本对《秋兴》的注释隐含着注者对感兴、体式、情韵等方面的关心,并显示出读者群体的扩大以及读者对杜诗认知的加深。《唐诗选》以明代格调诗论及“声律纯完”的要求只选四首,江户后期《唐诗通解》《唐诗遗》将其补足,可见江户诗坛取法对象的变化与补救复古弊病的努力。诗话中关注完整结构、反对刻意效仿的取向反映出唐诗派的反思。江户诗人之拟作或用《秋兴》意象,或和韵、次韵,或用“八首”的形式,于拟古中既有私人化书写也有友朋唱和。《秋兴八首》也以书画等形式流传,作为一种习语或意境而存在。

关键词:杜甫 《秋兴八首》 江户时期 接受史


论方回诗论中的“超悟”

罗诗琪

摘要:方回被视为江西诗派殿军。他以通达的思维,改造江西诗派,希望以此救宋末诗弊。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诗学观点,“超悟”是其中之一。所谓超悟,即超越物象,悟得妙理。与此相关,在艺术技巧上,以“老”“圆熟”的要求反对过分“工巧”“细润”;在思想内涵上,以“格高”“求深致”的要求讲究诗歌的境界高妙、内蕴深厚。他希望以“超悟”,既破江西末流的“生硬楂枒”,又破晚唐派的“工而无味”。

关键词:方回 《瀛奎律髓》 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