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话语
论海峡两岸“龙学”的整体互补性特点
李 平
内容摘要:海峡两岸同胞同祖同宗,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文心雕龙》作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龙学”研究,当然也是一脉相传,两岸花香,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点。然而,由于学术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岸“龙学”不仅在发展历程上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具有强烈的互补性。而两岸“龙学”的整体互补性特点,有效地促进了两岸文化学术交流由隐至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峡两岸 龙学 整体性 互补性 特点
“巴蜀龙学”的授受谱系及其学术贡献
黄诚祯
内容摘要:在近代《文心雕龙》学术史上,“巴蜀龙学”影响尤大,多数学者仅仅关注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四书”而未遑从学术谱系的角度深入论述巴蜀学者《文心雕龙》研究的治学渊源及其学术流变。“巴蜀龙学”发源于传统的校雠学,刘咸炘与向宗鲁分别代表了早期“巴蜀龙学”中“辨章学术”与“是正文字”的两种治学路径,而杨明照、王利器、王叔岷诸人踵步向氏之后发扬了“是正文字”这一治学理念,以其精要的文字校注、详赡的资料辑录及谨严的文献考证为学界所瞩目。考辨“巴蜀龙学”的授受谱系,总结“巴蜀龙学”的治学理念及学术贡献,有助于凸显该学派在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史中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巴蜀龙学 刘咸炘 向宗鲁 杨明照 授受谱系
从写作场合到诗集编纂
——苏轼诗歌长题的多重来源与文本生成
胡嗣男 林岩
内容摘要:苏轼诗歌出现了大量的长题。苏诗长题部分来源于诗集编纂中,诗歌由原初文本向集本体例规范转换的过程,这类诗题大致表现为两种类型,即包含具体日期的“日记体”长题与“以文为题”的长题。苏轼诗歌的长题是诗歌社交功能于文本形态上的呈现,大量创作于社交场合的诗歌,其长题被用来记录诗歌文本传递的过程,以及诗歌参与的具体社交事件,诗题文本在写作现场的互动中生成。在诗集编纂与写作场合的双重作用下,苏轼诗歌中的长题呈现出流动性与生成性的特点。
关键词:苏轼诗歌 长题 诗集编纂 文本
刘辰翁评点陶渊明诗歌述论
焦印亭
内容摘要:宋元之交评点大师刘辰翁批点过诸多散文、诗歌,现存唐前唯一评点过的诗人就是陶渊明,刘辰翁批点陶渊明诗刊本最早著录于明人赵琦美《脉望馆书目》中,但此本国内无存。依据目前见到的域外汉籍—朝鲜刊本,考察其版式、内容,辑录、整理其具体评点,辨正已有研究中的误读、误解,进而管窥刘辰翁之评点特色,丰富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关键词:刘辰翁 评点 陶渊明诗歌
论方弘静杜甫诗话的三重价值
金生奎
内容摘要:方弘静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徽州地区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其杜诗评说主要见于杂著《千一录》之中,共计有778条。这些杜甫诗话撰述的方式及其涵盖的内容,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与中唐以来杜诗学之传承、明中后期诗学风尚之波荡等之间,有着紧密关联,是一部有特点的乡邦文献。
关键词: 方弘静 《千一录》 杜甫诗话 杜诗学 乡邦文献
论清代楚辞学象喻式批评的类型与运用
陈 欣
内容摘要:在清代楚辞学中,象喻式批评方法非常普遍且独具特色。在分析《楚辞》作品的文脉构思时,自然地理之喻非常突出。一方面抓住山川地理规律和行文法则之间的相似性展开论述,一方面借用小说评点中已经成型的批评术语作比况。声音图画之喻是用艺术形象的方式诉诸直觉想象,利用人体通感的生理机能,来唤起读者对作品内在风神和韵味的审美感受。在清代楚辞研究的结构分析中,生命之喻最为显著,他们善于把“主脑”“眼目”“骨子”“血脉”“筋节”与阐释文脉、结构和章法相贯通,辨析它们在《楚辞》文句经营和结构意义上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清代 楚辞 象喻 批评
词学研究
宋词词体之叙事艺术研究
许梦婕
内容摘要:宋词作为传统观念中抒情性极强的文学样式,也在文艺理论的观照下体现出叙事性特征。从宋词的体例方面看,小令的叙事言短意长,常用浓缩式的典型细节容纳广阔深远的内容;慢词长调则用铺叙白描的重笔描摹展开叙事;而联章体组词的叙事点面结合,意脉连贯。不同词体的叙事特点都体现出宋词灵活跳跃的叙事特征,共同推进了宋词词体叙事的发展。
关键词:宋词 小令 慢词长调 联章体 叙事艺术
论张清扬、周演巽的诗词创作
刘荣平
内容摘要:何振岱早期弟子张清扬、周演巽是一对有太多相似之处且颇有交往的姐妹,他们的诗词创作应结合起来研究。张清扬词胜于诗,其词可称词人之词。她用寻常话语度入声律,表达细腻复杂的心绪而丝毫不以为难,好语流转,自然切情。词多用白话创作且深具古典美的意境,是民国白话词的典范,可为白话词的创作指明一方向。周演巽诗胜于词,其诗关注世局,反映苦难的现实及自己悲苦的体验,颇能感人。她的诗思明白说出,绝不隐晦,多明心见性之作。她们的诗词创作,在晚清民国诗坛词坛应有一定的地位。今天闽地女性诗词的选家应选录她们的诗词作品。
关键词:张清扬 周演巽 诗词 地位
夏孙桐题画词析论
兰石洪
内容摘要:夏孙桐作为晚清民国的重要词人,题画词是他寓托幽怀的重要手段。其题画词涵纳着他忧心国运、守护传统及感遇身世等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在艺术上重视词法体制的创辟,采取幽隐的笔法传情,已臻至绵丽高骞的词境。其题画词创作对于理解民国转型时期遗民的心路历程以及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遗民文学书写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夏孙桐 题画词 思想意蕴 艺术特征 影响
抗战时期中国词坛艺术风貌的守正与新变
杜运威 丛海霞
内容摘要:抗战时期词体风格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延续晚清民初以来的梦窗风,严守声律,重视章法,但在情感内容层面不再保守含蓄,开始有限度地融入家国情怀。这意味着晚清以来绵延数十年的梦窗风开始在守正基础上出现转向。二是作品中大量出现描写战乱,反映民生的词史巨制,与之相应的是苏辛词风逐步成为词坛主流。两大词风之外,还存在晚唐遗音、复古雅化等其他风貌,共同建构起抗战时期词坛多元并存的复杂局面。总而言之,抗日战争催生出了与时代更适应的新词风,新风气背景下词人对抗战又有了更立体的反映和反思。
关键词:抗战词坛 梦窗风 稼轩风
诗学文献
《李梦阳集校笺》初读——有关人物史实讹误商兑补苴
邓晓东
内容摘要:《李梦阳集校笺》是李梦阳研究中的力作。然而由于明清文献自身的特点,笺注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大致看来,有人物讹误或事迹不确、作品系年不准确或有误、人物或别有他人一时难考等情况。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有未细读文献致误、因官职相同姓氏相同而误、事迹据方志而未据墓志铭等文献核实致误、对某些官职的别称不了解而误、未结合诗歌内容考察而误、缺少足够证据而误等。
关键词:《李梦阳集校笺》 史实 讹误
《金瓶梅词话》袭旧韵文来源考
——兼论兰陵笑笑生的知识结构
杨志君
内容摘要:《金瓶梅词话》中的袭旧诗、词、赋主要来源于以《水浒传》为代表的通俗小说;袭旧曲主要来源于以《雍熙乐府》《词林摘艳》为代表的戏曲总集;袭旧对句主要来源于《水浒传》等通俗小说,以及《西厢记》等戏曲。从《金瓶梅词话》引用雅文学诗词数量之少、通过通俗小说的中介引入文人创作的诗词,以及误用诗词曲文体名称来看,兰陵笑笑生更接近于书会才人一类中下层知识分子,而不大可能是“巨公”或“大名士”。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 韵文 通俗小说 戏曲
岭南杜诗学文献的类型及研究价值
刘晓亮
内容摘要:杜甫一生虽未到过岭南,但有些诗歌不仅写了与岭南有关之人,还提到了当时与岭南有关的风物、时事。而岭南人对杜诗的接受与传播,体现在各种文献类型中。考察岭南人的诗话、笔记、方志、诗文序跋等文献中所富含的杜诗学文献,梳理杜集书目在岭南的流播,可以见出岭南人对杜诗的接受,并探析岭南人(或寓居岭南者)借杜诗来建构的诗学思想,也可丰富今后的杜集书目研究,还可以对岭南杜诗学者、岭南诗歌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杜诗学 岭南 文献 价值
集外撷珍:董其昌等明清名家散佚诗文捃拾
黄治国
内容摘要:明清集部著述浩繁,其中名家别集多已整理面世,然辑佚补遗殊为不易,时或不免遗珠之憾。今将平日所见董其昌、陈继儒、钱谦益、刘体仁、王士禛、王鸣盛六家集外诗文,厘为一编,并就所涉人事或所含文学思想加以考辨说明,以期有补于明清集部文献之整理与研究。
关键词:明清 佚诗 佚文 辑补
学苑新声
“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的碰撞
——南北朝颜谢诗歌优劣之争
宋佳俊
内容摘要:汤惠休称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诗如“错彩镂金”,开启了颜谢诗歌优劣之争的先河。谢灵运诗以“才”为主,故而清新自然,颜延之诗以“学”为主,故而雕绘满眼。颜谢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诗歌美,这两种诗歌美学相互碰撞、传衍,颜延之立“休鲍之论”,梁代的“沈任之争”,北朝的“邢魏优劣”等都是这两大不同诗歌美学相互碰撞的结果。梳理这两大诗歌美学流变,为把握南朝之后的诗学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
关键词: 谢灵运 颜延之 错彩镂金 芙蓉出水
论邵雍“吟”体诗之承变及诗史意义
隋雪纯
内容摘要:“吟”体为邵雍诗歌创作重要类别,源于乐府歌行并保留直陈兴慨、语脉流畅、回章复沓等民讴乐调特性;体裁沿近体传统,以七言为多;内容分为自叙吟和物事吟两类,以“观物”论“理”为脉络结构;邵雍“吟”体诗集中呈现了“邵康节体”的特征,包括用近体而探索新的结撰方式,用语浅近而追求平淡自然;内容偏重“状情”与“记意”,以及理学命义的诗化、韵语化。邵雍“吟”体诗将“吟诗”作为审美观照,与唐代“苦吟”诗派在创作态度、文体功能等诗学观念的差异体现出宋型文化的特点;邵雍“吟”体有类同语录、意象结构少变化、缺乏韵致等不足,但对诗体风调有所创变和革新,并影响了理学文道观、诗法结构及宋诗特质的形成。
关键词:宋代诗歌 邵雍 乐府 “吟”体诗 击壤体
常州词派主盟词坛之由探赜
何扬
内容摘要:常州词派是晚清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学流派,它能够走出乡邑,风靡全国,并且长期树帜于词坛,原因主要有四:其一、常州词派内部有着紧密的师承关系,后进宗派意识比较强烈,并通过多种词学活动扩大流派影响;其二、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不断修正与完善,解词方式也趋于圆融;其三、常州词派词人利用选本宣扬主张,开示门径,将词派推而广之;其四、常州词派的词学主张顺应了清朝走下坡路的现实,与社会演化方向相一致。
关键词:常州词派 张惠言 周济 比兴寄托 词选
新书推介
“高风绝尘”气象之还原
——评李洪亮新著《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学研究》
郑子运
别开生面的龙学新著
——龚鹏程先生《文心雕龙讲记》评介
陈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