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诗学研究
陆游的故都想象
胡传志
南宋前期,朝野兴起怀念北宋故都的思潮。陆游加入其中又显示出不同于北宋移民的个性。他美化北宋故都往昔的承平繁华,感叹今昔巨变,怀念宗泽等抗金英雄;他想象沦于敌手的故都,将之荒漠化、民族化,痛恨占据故都的敌人,关心期待恢复的遗民;他期盼能有中唐李晟那样的名将,收复故都,尽管现实中张诏、辛弃疾等志士无法建立功名,故都未来不可期,但陆游始终没有放弃宋廷重回故都的梦想。
“但以古诗为师,一意于道”——陆九渊的《诗经》研究
叶文举
陆九渊对《诗经》的研究虽然没有留下专门性的著述,但在不同的场合陆氏多次谈到了对《诗经》的认知。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而言,陆氏认为《诗经》"一意于道",是中国诗歌最高的典范。陆氏秉持"六经注我"的理念,数次引《诗》解读自我的心学思想。陆氏在《诗经》的作者、诗风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尤其是以"道"为标准对《诗经》大小雅进行分类,可谓新异。而在对《诗经》具体诗篇的鉴赏上,优游涵泳与实证体悟的结合也颇有启发意义。陆氏的《诗经》研究具有浓烈的心学色彩,深深影响了以杨简为代表的陆氏后学,在南宋诗经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方回《瀛奎律髓》的分类及其意义
胡健
方回所编《瀛奎律髓》是以题材和主题分类的形式出现的诗歌选本。其分类类目在继承前代类书和总集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尤其以"消遣"类的设立最为典型,这是对一种唐宋新兴的诗歌主题的总结。《瀛奎律髓》反映了方回以题分类而灵活不拘、作品重出"互著"、突出特殊类目的诗歌分类观念。方回通过分类总结题材和主题,又采用了分类与注释相结合的方式,指示读者诗歌创作和阅读门径,使分类具有了文学批评及方法论上的意义。
《诗译》与明代《诗经》学
陈勇
王夫之的《诗译》长久以来以与《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南窗漫记》合编后的《姜斋诗话》传布于世,但此书有其独特的编撰体例和论诗方式,值得独立研究。《诗译》中的"诗"乃是《诗经》,"译"为阐释,《诗译》的命意就是基于古今相通的观念,以后世的诗歌为参照解释《诗经》,通过推源溯流的方法,从相互关涉的角度理解后世诗歌与《诗经》之间的关系。《诗译》"以诗解《诗》",与明代《诗经》研究由经学转向文学的学术思潮紧密相关,但综观王夫之全部有关《诗经》的著述,他仍坚守《诗经》的经学地位及教化功能,二者并不矛盾。
论清代苏诗评点的学术价值
樊庆彦、刘佳
苏轼诗歌评点于清代最为繁盛,涌现出名家众多、形式各异的评本,其中不乏具有学术价值的未刊手批本。清人认为苏诗有为而作,以刺时事,充满真情,独具本色,展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蕴,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成就。这些评点有助于对苏轼及其作品正确评价和定位。
自我的疏离与确认:男子对镜诗词的书写范式
庞明启
男子对镜诗词起源于南朝,到唐代始具规模,之后便层出不穷。这类作品以对镜为契机,以咏老为基调,大体包括悲与喜两个方面,悲的是面老体衰、功业无成、光阴虚掷和羁宦羁旅,喜的是退老闲居、知足葆和、天伦之乐和初心未改,时而表现出自我的对立与疏离,时而表现出自我的肯定与确认,为研究诗词的主体性表达提供了合适的题材视域。作为一种媒介,镜意象通常不过是咏老的引题手段,其本身很少深度参与到诗歌的构思中。但明代以后,随着咏镜诗的增多,镜子趋于角色化,在咏老的框架内,"对镜"的书写分量逐渐加重。还有一类特殊的对镜写真诗词,体现了镜子媒介与角色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镜子为画师提供了像主的真实影像,另一方面画像与镜影之间也会形成比较,由此引发出更为深刻的关于形影神的思考。
余事为诗亦可观——读宛敏灏、张涤华、祖保泉《赭山三松集》
张应中
《赭山三松集》是原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宛敏灏、张涤华、祖保泉三位教授的诗词选集,该集反映了 1924—2004年长达80年的历史风云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风格清新明丽,平易晓畅,然又各具特点。研读该集对当代诗词创作颇有启示意义。
中日古代秀句文化比较——以《文镜秘府论》与日本平安朝秀句批评为中心
辛文
《文镜秘府论》是一部可与《文心雕龙》相媲美的体大虑周的诗文论著作,其所选中国诗文论篇目,充分体现出"摘句"而评的意识,这不仅是唐代秀句风潮所被,也是日本平安朝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个性化选择的结果。本文试通过对《文镜秘府论》中秀句意识特点和日本平安朝秀句批评的比较,探索秀句审美理想、摘句体例、文章摘句、摘句价值与作用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相似与变异。
诗学文献研究
读杜新札
蔡国强
杜诗是诗词学中的"显学",千百年来杜注无数,但几乎每一篇杜诗的诠释中都存在瑕疵,而其中大部分都源自清儒,而沿至今人注解中。今就杜诗第一卷中八首诗歌中的注解问题,略述己见,以供参考。
元稹《三遣悲怀》写作年代考
刘剑
《三遣悲怀》是元稹悼亡诗的代表作,是元稹为亡妻韦丛所写。后世对这组诗赞誉颇高,所谓"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然而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历来存有争议,多数研究者认为此诗大概作于元和六年(811),也有人主张作于微之晚年,各有所据,莫衷一是。本文拟据元稹诗作内容及其仕宦经历,以及白居易的赠诗为线索,试图对元稹《三遣悲怀》的创作年代进行考证,方便读者更精确地了解和把握组诗的创作背景。
萧颖士集“李采访”考
严寅春
萧颖士集中三次提及河南采访使李公,但其具体为谁,学界久无定论。本文从新出土《王伷墓志》及传世文献《萧直墓志》等所言李彦允任河南采访使入手,考证其天宝十三载(754)春夏间任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十四载秋冬间调任刑部尚书,分司东都。此李彦允即萧颖士集中所提及的河南采访使李公。
《惜抱轩尺牍》:开启姚鼐与乾嘉时期桐城派研究的管钥
卢坡
姚鼐生前自编文集,尺牍一体随手弃去,存留不多。因陈用光、姚师古、徐宗亮、倪道杰等接续搜集、编刻,遂使得姚鼐尺牍流传至今。《惜抱轩尺牍》是考订姚鼐及友人生平交游的重要资料,也为解读姚鼐诗文提供必要参考。尺牍还成为姚鼐开展学术论争和文学批评的重要载体。姚鼐师友门人的尺牍交往推动了乾嘉时期桐城派群体的形成。
词学研究
近百年来清词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陈水云
近百年来的清词研究,大约形成了三大研究范式:以人为本位的研究范式,以文化为本位的研究范式,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范式。这三大研究范式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学术理路上表现出从"人"到"文"的重要转变。
谢逸《溪堂词》考论
邢云龙
谢逸是江西诗派群体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词祧承花间派余绪,凭借"天然工妙"自成一格而为当时所重,但对谢逸《溪堂词》版本及相关内容一直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赜。谢逸逝世四十年后,《溪堂集》始与其从弟谢薖《谢幼槃文集》付梓合刊三十卷,谢逸词或亦得以附录椠刻传世。《溪堂词》在南宋时期不仅被纳入词集丛编汇刊本,在局部地区更是以单行刊布;元明以降,《溪堂词》附载于《溪堂集》而辗转流播,但已逐渐羼杂舛误、阙遗散佚。考察现存收录《溪堂词》的明代诸种词集丛刊本和抄本、清代《四库全书》本和近人整理的词集总本及校勘本,并对诸种版本进行爬梳比勘与钩稽斠考,可知谢逸词实际现存数量应为62首。
宋元时期作词法文献考述
郝文达
宋元时期正是词体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时的词作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也是位列历代之冠。宋词更是成为后世填词者们争相模仿的对象。自宋代开始,学者们便开始研究如何作词,并提出了"体认著题,融化不涩"真"翻案法""作词五要""以诗为词"等观点。《词源》《乐府指迷》《词旨》《词论》等著作,引入诗歌韵谱填词,反映出宋元时期词的创作依然与音乐有着紧密联系,注重词的审音协律、典雅含蓄,并主要以词话、词序、笔记等为载体呈现,体现出这时的作词法研究还处于萌发期,理论虽粗疏质朴、简短明炼,但其突出的开创性、典范性、先驱性的价值不容忽视。
“声学”观与晚清词学批评的新拓
昝圣骞
"词为声学"是晚清学人对"词学"内涵与体系的一种基本认知。它从词体倚声而作的源生机制出发,探寻音律与格律的协配规律,并引入儒家乐教思想,强调审音守律,观风化人。在这一观念的影响渗透下,词学批评的重要论题都有了新的拓展。晚清词家将赓歌、《九歌》等上古乐歌体式引入词体源流谱系中,丰富了词体起源论;将词体之声归根于古乐统序,引入儒家乐教理念,深化了词学尊体论;将乾嘉以降词体声律之学的昌明推举为词史之"中兴",为著名论题"清词中兴"注入新的内涵;又以"一唱三叹"说为代表,发展了传统文学批评范畴。
新书推介
历史视野与文学本位的双重考察——评金生奎《明代杜诗接受研究》
潘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