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秋浦论诗
新见《宣城右集》中关于李白的珍稀文献
汤华泉
明代宣城文学总集《宣城右集》收录有李白佚诗《题宣州昭亭庙》、崔成甫佚文《文殊普贤二菩萨功德记》,崔文并引录李白佚文《崔长生墓铭》四句。诗一首、文四句,沧海遗珠,洵为宝贵。崔成甫文又为李白天宝十二载(753)南游宣城提供了新的背景资料、为李白宣城期间与崔成甫交往及赠酬诗文系年提供了新的证据。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写作地点、时间再考辨
何家荣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的写作地点、写作时间,至今仍有争议。仔细体味文本寓意,再联系《赠崔司户文昆季》和《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两诗及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考察,此诗开元末、天宝元年(742)前写于宣州之南陵,更有说服力。
由《秋浦歌》地名书写看李白游秋浦情感的空间变化特征
卢燕新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出现地名凡十七个,其中属于宣州境内者十二个,宣州以外者五个。诸多地名,有出现一次者,也有两次以上者,总计达二十五次。诗中的诸多地名书写,不仅丰富了《秋浦歌》组诗地理文化意义,更使得组诗情感呈现出单线延伸、双线变化与多线交错的空间变化特征。探讨这组诗地名书写及其空间变化特征,不仅可以把握李白《秋浦歌》的游历线索,还可以更好的研究诗人游历秋浦时复杂的内心情感。
诗学研究
论古诗中的“观看”
田宏宇
观看和凝视不同。凝视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观看则是散漫的、整体性的看。古诗中的俯仰自如、天地静观都属于这种观看。然而,在这样敞开的、自由的观看的背后,观看仍旧受到视角的规训,它隐匿在观看者的眼光中,俘获在观看对象的被看中,同时受到第三者目光的制约。在看和被看的视角腾挪中,观看展现了艺术层次的丰富性;而观看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它游离在观看者和观看对象的复述关系中,通过艺术体验的交互验证,呈现了观照世界的力度和深度;观看始终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观看的方式通过时间体现了动感的绵延,通过空间呈现了精密的辽阔,从而塑造和重现了诗人内在的心理世界和艺术世界。
《汉书·艺文志》研究诗赋思想的路径与方法
李轶婷
《汉书·艺文志》对早期诗赋思想的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研究方式主要体现在:历史真相的还原,即语境还原与言语还原;理论与作品的结合,即对序文理论与作品分类观的考察;历史感的把握,包括集体性历史感与个体性历史感;想象的实践,通过赋与诗之间的联系而实现,对这些路径与方法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构建早期诗赋思想体系,而且对文学思想史的建设与发展也起到推进作用。
玄佛合流下南朝山水诗学的新变——兼谈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葛刚岩,陈思琦
南朝时,山水诗学发生了新变。在意象上,更多选取自然中极具变化的现象;在感物上,“顿悟式”感物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在写作技法上,全景式刻画开始应用于山水诗创作中。三者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共同作用在山水诗创作中,使得山水诗学在南朝时呈现新的面貌。而产生这一新变的根本原因则是玄佛合流思潮下大乘般若学的接受。大乘般若学传入中原,与本土思想发生碰撞,本身也经历了被改造的过程,并对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影响。
略论《太平广记》所录唐代小说中的联句诗
张明华
在《太平广记》所录的唐代小说中,共有九篇涉及联句创作,并载有十首联句诗。就其中联句的“诗人”而言,不仅有神仙,有鬼物,甚至还有精怪和昆虫。其作品古体诗、近体诗并存,五言诗、七言诗兼有,体现的联句方式也多种多样。这些“诗人”及其联句诗的存在,不仅以荒诞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联句创作的普及程度之高,而且表现出其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和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成都梅林分韵唱和考论
黄楚蓉
《成都文类》所收的一组梅林分韵诗作,呈现了南宋绍兴年间举行于成都梅林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分题分韵唱和活动,此次诗歌雅集活动带有游赏宴饮、诗歌酬唱与群体性饯行等多重色彩。本文通过稽考此次分韵唱和活动的参与者构成、唱和活动的背景、过程,以及梅林分韵诗轴形成的始末,并通过综合、比照这一组唱和诗作,旁参相关诗文,透视此次分韵唱和如何与当下的时空语境、诗人之间的关系、身份地位等发生缠绕和影响。这些因素的互渗又同步影响到这组分韵诗的构思共性,即为即将入朝应召的黎州知州冯时行送行的主题与梅实和羹典故的融合。对梅林分韵唱和的详细考察,可以还原一幅鲜活的南宋前期巴蜀本籍诗人的交游唱和图景,深化我们对南宋巴蜀本籍诗人交游唱和情况的认知。
《唐诗鼓吹》以柳宗元七律为首
严正道
《唐诗鼓吹》选唐人七律以柳宗元为首,这也招致后人的诸多质疑,特别是在提倡“诗必盛唐”的时代,对其批评尤甚,甚至怀疑其非元好问所选。根据《唐诗鼓吹》最早版本所附赵孟頫、武乙昌、姚燧序和卢挚跋,以及元好问友人曹之谦《读<唐诗鼓吹>》诗,足证其为元好问所选。元好问从自己的诗史观出发,认为柳宗元是继陶、谢以后,唐代风雅诗歌传统的主要继承者,得古诗之正,又是唐以后风雅精神的开启者,影响了苏轼等宋元诗人的创作,故将柳宗元放在卷首,以引导时人的诗歌创作。而从柳宗元与盛唐诗人的七律成就比较来看,柳宗元七律成就不在盛唐王、孟、高、岑之下,又由于不选杜诗,所以元好问把柳宗元置于卷首似乎并无不妥。
论明末诗僧释明河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金建锋
释明河既是明末一位著名的佛教史学家,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诗僧。由于释明河的诗歌一直被束之高阁,未得到当时和后世的文人阅览和品评,导致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几乎湮没无闻。释明河的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山居诗、佛事诗、赠友诗和咏物诗。释明河诗风形成与明末思想转型相关,又与其自身学识、士僧交游、多居山林寺院有关。释明河诗歌昭示明末诗僧的一种生存状态,是明末居士佛教兴盛背景下僧人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也是明末佛教文学兴盛的典型个案。
论清代诗学对“意”范畴的重构
袁济喜,王子珺
“意”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与重要范畴。它贯穿于整个中国诗学的发展历程。明代意象之说兴起,但是“意”这个范畴非但没有消解,而且在清代诗学中得到拓展,涉及诗学的本体论、创作论与鉴赏论等方面。通过梳理与分析“意”范畴在清代诗学中的重构,有助于我们对于意象范畴的作用进行全面的认识。
词学研究
朱燮《词体纂论图谱》考论
张文昌
《词体纂论图谱》出自清人朱燮的汇编体诗法类著作《古学千金谱》,是一部尚不为学界所知的词谱。考察发现,该书是以《词学全书》中的《填词图谱》为蓝本删削改编而成,在词调和谱式上具有明显的因袭痕迹,就连失误也一脉相承。同时,该书在例词、词题、自度曲、同调异体四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设计思路。《词体纂论图谱》的发现,一方面佐证了《填词图谱》在清代词坛的实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代表了《词律》《钦定词谱》等典范词谱之外的另一种制谱模式,反映了清代词谱发展的多元生态,其价值不容忽视。
近代词话的编撰历程
程 诚
近代词话的编撰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其起讫时间依次为1840年前后—1874年,1874—1900年,1900—1919年左右。1840年前后—1874年是其编撰的前期,主要呈现出浙西、常州以及非宗浙常而自成一家的“三家争鸣”的局面。1874年—1900年是其编撰的中期,已由前期“三家争鸣”的局面变为常派“一家独大”的状态。1900—1919年左右是其编撰的后期,既有对近代前中期的继承,又有发展新变,逐步向现代词论专著形式及现代词学过渡。通过对近代词话编撰历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近代词学理论及词学史的发展流变。
民国小罗浮社考论
伏蒙蒙
小罗浮社,又名小罗浮吟社,是1916年施赞唐、杨芃棫等人在上海宝山创立的地域性的诗词社团,后金其照在南京又设白门消寒分会。小罗浮社以唱和潘履祥探梅诗为倡社之始,与蜕尘吟社一脉相承,又对其后罗溪吟社的成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员以耆旧为主,作品诗词皆有,诗歌多咏物抒怀,追求风雅兴寄。词多为同调和韵词,词调多取《百字令》《浣溪沙》《蝶恋花》。社集中以朱祖谋、郑文焯、刘炳照并称“词中三大家”。世事巨变、老病衰飒带来的孤寂与幻灭感使得病与梦成为作品中的关键词。小罗浮社许多成员都是地方志编纂的重要成员,结社时间与地方志的编写时间相契合,可见其地方志编纂与文学结社的关系。
吴湖帆与现代“学人之词”的实践
赵家晨
活跃在民国艺坛的吴湖帆以其精心撰述的词作彰显出现代的考古学、美术学和书学的知识,一改传统“学人之词”以含括经史为主的面目,堪称现代“学人之词”典范。究其因由在于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现代学术范式的推衍以及学堂教育的普及促使成长于民初的吴湖帆完成了由传统之“士”向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转型,其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社交模式与古人完全不同。吴氏《佞宋词痕》所开创的现代“学人之词”折射出的现代知识虽不如王国维“哲思词”、饶宗颐“形上词”那般精深,然代表了“学人之词”这一类型词作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后新的发展趋向,在现当代引发巨大回响。
诗学文献研究
韩偓作于福州沙县的两首诗解读
吴在庆
唐末诗人韩偓流寓福州和沙县时,作了《故都》等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歌,深深地寄寓着诗人怀念唐昭宗的李唐王朝,誓不向于篡夺李唐政权的朱全忠妥协的意志。此文即对两诗之语词、诗句、诗旨做深入解读。
关于宋代戏谑诗文献整理的几点思考
张福清
两宋诗歌中今共存录4270首戏谑诗,这是学界关注较少的一部分诗歌,有必要对其文献进行全面整理,为“戏谑诗”正名。戏谑诗的文献整理可补充已有笺释校注成果之不足、纠正其误以及为《全宋诗》辑佚,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戏谑诗的存在价值。
《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宋人别集与《全宋诗》补辑——以幸元龙、何希之二家为例
赵 昱
《全宋诗》荟萃有宋一代诗人诗作,首先立足于传世宋人诗集,调查版本,梳理源流,进而确定整理底本,考辨剔择,以期呈现两宋诗歌的基本状貌。然而为编纂期间的条件所限,尚有个别宋集未及关注和利用。其中,《续修四库全书》收录的《重编古筠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十一卷、《何希之先生鸡肋集》二卷,分别可资辑补宋人幸元龙诗10首、何希之诗26首,对于研究二人生平事迹、交游往来等情况亦有助益。
王端淑生平及著作谳疑
滕小艳
王端淑是明末清初著名女性文人,其相关研究是明清女性文学及女性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对王端淑生卒年、定亲时间、成婚过程及其著作《名媛诗纬初编》的起编和刊刻时间等尚未形成定论,且部分研究成果有讹误之处。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考证,可确定王端淑当生于天启二年壬戌(1622);其订婚时间约在天启四年甲子(1624)冬至天启六年丙寅(1626)间;完婚年十六,其时,丁圣肇自燕京入赘王家,夫妇二人在山阴居住二年后方北上还京;《名媛诗纬初编》的编撰时间不早于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最早刊刻于康熙六年丁未(1667)。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马之瑛等五位安徽籍作家为中心
朱则杰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马之瑛、汪伯荐、张扶翼、独孤塞(俞塞)、马教思以及马之琼、马继融等安徽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钱仪吉钱泰吉主要事迹编年
任 群
钱仪吉和钱泰吉昆仲是清代中后期著名的学者、秀水派诗人,名列《清史稿》《清儒学案》之中。二人年谱,分别有王蘧常先生编《嘉兴钱衎石(仪吉)先生年谱初稿》、钱应溥编《警石(泰吉)府君年谱》,但颇嫌简略。因二钱关系密切,学术观点接近,有必要利用新发现的日记、手札、书信等,编撰一部年谱合编。兹先将其主要事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比,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新书推介
三教融合视域下柳宗元思想研究的拓进——评张勇著《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
朱憬臻
作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专刊”之一种,张勇教授《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新论》是在中唐三教融合视域下关于柳宗元儒佛道三教思想研究的一次重要拓进。该书在占有丰富翔实的一手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将文献考证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架构,各章节内容分读之皆可独立成篇,合读之则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馆阁、地域与赋体:清代赋学研究的新思维——评潘务正《清代赋学论稿》
程 维
潘务正《清代赋学论稿》(中华书局2020年)在清代赋学研究上的开创性价值。一方面,他将成书、版本等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相互勾连、相互生发。另一方面,他将理论研究与文献研究置入文化语境之中,而不是将其抽出时代地惬意讨论。本书是一部开创性与典范性共存的成功著作——它在赋学文献上崇尚“第一手”,在清代赋学的书籍史、文化史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上踏出了“第一脚”;不仅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新的材料、观点,也提供了一些方法上的启发和学术研究上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