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第十六辑

编辑:赵静  添加日期:2019-12-30

 

 

内容摘要

金门明鲁王摩崖石刻“汉影云根”笺证——并释明臣诸葛倬等四人瞻诵鲁王题字之诗刻

邓小军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金门明鲁王擘窠大书题字摩崖石刻"汉影云根"及明臣诸葛倬等四人瞻诵鲁王题字之诗刻,作出叙录、校勘、笺证及笺释;提出"汉影"是用《诗经》、孔疏、《星学大成》等之典,表示天汉有光——能续日月,明犹未亡,"云根"是用《魏书·裴衍传》"栖素云根"之典,表示金门养晦——自甘淡泊,志存恢复;由日本德川博物馆藏《监国鲁王勅谕贡生朱之瑜》原件落款"监国鲁玖年三月日",金门明臣诗刻落款"永历岁次甲午秋仲朔",可知鲁王自去监国号是在监国九年甲午三月之后、八月一日之前,旧说在监国八年,当有误;明臣四人之诗,以诸葛倬诗为最优,能完整、贴切地反映鲁王题刻之两项意旨。

傅山奔赴郑成功长江之役考——傅山《朝沐》《不人不鬼篇》笺证

高丹

本文主要考察傅山奔赴郑成功长江之役的行迹。傅山《朝沐》《江风》《江月》《燕子矶看往来船态颔之》《江宁不吊古》《东海倒坐崖》等诗中,语涉长江、南京。丁宝铨最早将这些诗系于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罗振玉最早依据《朝沐》篇明白提出傅山此行和郑成功、张煌言进攻南京有关。后人亦有所讨论,但莫衷一是,且多有讹误。本文以史证诗,对从未被提出和解释过的关乎傅山奔赴此役的长篇杰作《不人不鬼篇》,以及前人语焉不详的《朝沐》诗,做出了逐句笺释,进一步考察了傅山奔赴此役的时间、背景和路线,并认为傅山在诸诗中隐晦地表现了奔赴郑成功水军而未及的经历与心情,表达了反清复明终将成功的信心。

“一别东瀛万里长,宦游秦陇到边疆”——李望洋《西行吟草》中的诗情

陈家煌

清末台湾噶玛兰厅人李望洋为有清一代宜兰地区任官品阶最高的文人。其科举功名虽仅是举人资格,但他经由大挑程序,43岁之后,掣签甘肃试用知县,远赴甘肃任官,官至甘肃河州知州,人称"李河州"。以身为当时清朝最东疆的台湾噶玛兰至西疆的甘肃任官,此举在清代的台湾,便具有极特殊的意义。他的诗集《西行吟草》展现了对甘肃气候及风土民情的新鲜感,亦呈现了一个台湾人在甘肃任官的得意及无奈。他身为台湾人,却对甘肃一地,充满眷恋及喜爱。在晚清时,中国西北甘肃历经捻乱及回变,李望洋在同治年间受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的赏识拔擢,在甘肃担任州县官,其心情都以诗歌吟咏出来。李望洋的《西行吟草》,展现了一个台湾人在西北甘肃任官的处境。

论近代台湾本土诗人李逢时的诗歌

武道房

李逢时是近代台湾较有成就的本土诗人,有《泰阶诗稿传世》。他的诗写宜兰本土风景,如《玉山》诗可作为中国地方山水名胜诗的代表作之一。他还写火轮船等近代新生事物,在诗歌题材上有开拓意义。他在诗中反映漳、泉械斗,有以诗证史的文献价值。他采集宜兰民歌,并摹仿民歌进行诗歌创作,成为黄遵宪之前近代新诗探索的先驱之一。除上述成就之外,他大部分诗歌比较平庸,在当时诗坛也无大影响。但换个角度看,李逢时作为台湾社会底层诗人,其诗多表现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抒发忠君爱国情怀,代表着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同时反映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普及和成功。

远眺故土:赴台皖籍诗人的怀乡书写

朱育颖

赴台皖籍诗人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究的复杂的群体,他们的""""在祖国大陆中东部的安徽,台湾是其不约而同的集结地和新起点。地理故乡化作切实存在于赴台皖籍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空间记忆和文化符号,他们将生存体验、无法割舍的对故土的依恋和忧国忧民的思绪融合为家国情怀,抒写了与中华文化母体血脉相连的精神图谱,其诗歌创作既是在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怀乡书写,也是对抗严酷现实的一种突围、悲情的宣泄与提升。

牛李党争与白居易思想及诗歌创作演变

王淑梅 朱翔

中晚唐朋党之风盛行,以牛李党争影响最巨。牛李党争虽兴于德宗朝,但早在玄宗后期,二党雏形已具,对朝廷官员产生影响,其中便包括白居易。党争氛围笼罩下的白居易,虽然坚守孤道,不参与党争,却因为复杂的政治、人事原因,被人视作牛党而仕途屡遭催迁。随着时间的推进,他对党争的态度经历了从孤直清高,到淡泊平静,再到厌恶远离的转变,白居易思想及诗歌创作亦因之发生变化。以武元衡遇刺案上疏遭贬事件为分界点,一直热心政治、恪尽职守的白居易开始淡泊仕宦名利,向往陶渊明式的归隐与老庄的逍遥无为,栖心佛教,从中寻求人生依靠。诗歌创作上,白居易也从崇尚《诗经》之义的讽谕谏诤,转入自觉以"诗人"身份进行文学性的诗歌创作,无意于仕进,唯以吟咏情性为事,感伤、闲适之作大量产生。

惠洪诗论四题

张勇 樊亭亭

惠洪诗学思想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游戏翰墨""诗眼""奇趣""富贵态"四话题即是其中的代表。"游戏翰墨"是惠洪创作论的基本主张,它从深层次上沟通了禅与诗的联系,将禅的自由精神注入诗歌创作之中;"诗眼""法眼",是一种独特的观物方式,"诗眼"中的世界是人生命真实的表征;"奇趣""富贵态"为风格论,前者指超出平常却又合乎情理的审美趣味,后者则是一种清新脱俗而又绮丽华美的审美风格。

方回《瀛奎律髓》论祖宗家法与杜诗学的建构

廖美玉

方回于宋元易代后评选《瀛奎律髓》,"声诗亦所以言志""选诗之意",论五七言律诗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盖有其深衷。本文探究方回依家法而建构的"一祖三宗"诗学谱系,厘析从唐诗之祖、杜甫之祖到一祖三宗的近体诗学谱系。归纳出方回建构杜诗学的两个切入点,一在以"壮丽悲"为万古诗歌准则,一在以"老成""知道"为诗歌传世指标。由此来看方回把诗人际遇融入历史的长流,除了凝聚身处"世不常治"者的同情共感,更确立了近体诗的创新性及其诗学意涵。

朱谏《李诗辨疑》与明代宗唐疑古风尚

黄伟豪

李白诗由于他本人多次修订,或出于后人辑录编集,唐代以来,其全集已羼入他人诗作,当中有一部分为编者误收,也有一部分为托名伪作。有关李诗辨疑著述,宋人、元人均曾提出疑义,但均非以专著形式剖析。明代胡震亨《李诗通》似乎被广泛认为是李诗辨疑专著的较早代表作之一,然朱谏《李诗辨疑》当早于此。本文首先厘清学界对《李诗辨疑》一书的误解,继而论证该书在考辨李白诗的独特思路与策略,并结合明代宗唐与疑古风尚,论述该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定位。

词的语言结构对节奏呼应的影响

李建新

语言结构包括语法和修辞;在句组中,语言结构与节奏的呼应是统一的,通过对词的语言结构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组的节奏类型。

论古雅——以王国维论姜夔词为中心

仲冬梅

美学家的王国维,用力处在于如何判定一篇艺术作品为真,留下了很多的话题给后世学者思考。代表性的"境界"固然如此,"古雅"亦然。结合《人间词话》,通过分析王国维钦定为"古雅"的姜夔词,剖析"古雅"在姜词中如何呈现,以及通过这样的分析所能窥探到的"古雅"呈现出来的文化意义。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花间集》的听觉语言

汪红艳

合乐可歌的花间词在当时并非单纯以案头文学传世,其中的听觉语言更易被感知。《花间集》首先运用描写法和叙述法描摹自然声响:用象声词或形容词直接或间接描摹自然声响,让人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用动词"""",名词""和表声音的特定动词来叙写声音,写出声音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想象。其次通过汉语音韵的运用呈现音乐美的特征:《花间集》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多样的音步格式和丰富的押韵形式形成美的节奏,又通过四声和韵的选择来呈现优美柔婉的旋律。阅读花间词能获得鲜明丰富的听觉感受。

亨豫大政治理想构建中的徽宗宫词

杨雨 赵鹿园

作为丰亨豫大政治理想构建的具体途径之一,徽宗致力于宫词的创作与传播,他对传统宫词固有的情感基调与描写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突破:消解宫词中宫人形象原本的宫怨基调,转怨为盼,体现了他对营造和谐的后宫秩序的强大信心;塑造了符合盛世理想的全新宫人形象,斥浮艳崇文雅,间接地树立了徽宗英明儒雅的帝王典范;突破宫词描绘宫人为主的基本格局,将朝臣与庶民群像纳入宫词的描写范围,使徽宗宫词在塑造明君形象、展现太平盛世、援古证今等方面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政治功用。

由儒入释:蒋敦复易僧服经历及其方外词

杨柏岭

作为一代奇人,蒋敦复平生与佛有缘。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三年一度削发为僧,后又常寄居寺庵之中。学界所谓"两度为僧",证据不足。其易僧服,实属不得已,与其叛逆性格关系甚大。故其词在寺庙的体验中,多视入寺为隐居、客舍,入寺而未破情障。自文化人格视角考察蒋氏禅词,儒、侠、释等文化基因始终并存其精神世界。以僧服儒心、俠骨或者说并非纯粹的禅心刻画方外生活体验,成为蒋氏禅词的突出特点。

论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的学术特色

李平

《文心雕龙讲疏》是范文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时代背景下,因教学活动之急需而撰写的,其出版又与中共的地下活动有关,匆忙之际自然难以顾及体例的完备和内容的完善,但这并不妨碍其所具有的鲜明的学术特色,即致力订补黄注、多作疏通讲解、彰显时代精神、详附参考材料。

 

陆游佚诗辨正

韩震军

陆游以高产而冠居宋代诗坛,其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行于世。《剑南诗稿》虽传刻有序,但陆诗亦有不少散佚。2011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陆游全集校注》及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册四一)等辑得放翁佚诗(句)若干,嘉惠学林,功莫大矣。但其中有的并非陆游诗歌,而是他人之作;有的已见于本集,属于重复收录。本文在学界已有辨正成果的基础上,新举出众人误辑陆游佚诗18,并一一进行了考辨订正。

慧眼开辟新天地——评胡传志先生《金代诗论辑存校注》

于文杰

201712,胡传志先生的《金代诗论辑存校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一经发行,就受到了好评,一举斩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胡先生长期致力于宋辽金文学的研究,成就突出,蜚声学界。上世纪末完成的专著《金代文学研究》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2013年出版的《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胡先生经过长期独立思考与潜心研究获得的这些成果,为《金代诗论辑存校注》的问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金代诗论辑存校注》是胡先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金代诗论的一次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