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首页 >> 诗学讲堂 >> 正文

严志雄教授:从“校诗之会”看晚清岭南文艺场域中的雅俗共欢

编辑:程紫丹 预审:胡传志 终审:胡传志  添加日期:2025-05-13

5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严志雄教授应邀做客“赭麓诗学讲坛”,给师生带来题为“从‘校诗之会’看晚清岭南文艺场域中的雅俗共欢”专题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严志雄教授以越南阮朝使臣汝伯仕参与广州诗社活动为线索,结合汝伯仕《诗社》《聊课》二文对诗社活动的详细描述,指出当时广东存在儒家社和富人诗社两种形态,由此追踪岭南文艺场域的出现和发展。接着,严志雄教授通过绵密的文献考证,从清初的南园诗社,到康熙时羊城沈奇玉开粤台古迹八咏诗社,再到嘉庆年间的东皋诗社,梳理了两百年间岭南诗社的发展经历。严志雄教授指出诗社征诗以地域古迹、风物为题,有助于巩固地域文化传统和构建集体身份与记忆。严志雄教授认为岭南诗社兴盛,诗歌成为寻常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不再为精英文士专美,诗坛有世俗化倾向,岭南文艺凸显出雅俗共欢的特征。严志雄教授还将诗社活动置于文化学的背景加以考察,指出岭南诗社大盛的背后是商人的资助,广州为通商口岸,经济发达,富商资助征诗是一种炫耀性消费,有助于增加声望,高额的奖金提升了大众参与度。同时,严志雄教授以《珠海夜游图》题咏为例,指出陈兰甫的“须知文酒寻常事,却是珠江全盛时”一句,是在鸦片战争背景的感时忧世之意。讲座中,严志雄教授还以图片的形式了展示了晚清岭南诗社的诗集等珍贵的文献材料。在讲座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岭南诗派的存在与否”“诗歌吟唱传统”和“现代诗会的发展和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严志雄教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讲座结束后后,项念东教授对严志雄教授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项念东教授指出严志雄教授以绵密的文献考证再现了晚清岭南诗社的发展故事,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其次,严志雄教授以文献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正如钱锺书先生所指出的“小结果,大判断”,以小见大地探讨了晚清岭南的文学生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