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首页 >> 诗学讲堂 >> 正文

严志雄教授:战乱中如何文艺?——以晚清岭南为例

编辑:程紫丹 预审:胡传志 终审:胡传志  添加日期:2025-05-13

5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严志雄教授应邀做客“赭麓诗学讲坛”,给师生带来题为“战乱中如何文艺?——以晚清岭南为例”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务正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严志雄教授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为历史背景,提出“在时局发生剧变的时候,文艺的意义是什么?”这一思考问题,从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首先,严志雄教授点出本次讲座主要涉及的人物即道咸年间的粤东三子:张维屏、黄培芳和谭敬昭。随后,严志雄教授谈及以张维屏、黄培芳为代表的粤东文人群体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文化韧性。严志雄教授通过解读《庚申修禊集》《赏雨楼诗画册》等诗画作品,揭示出文人雅集不仅是乱世中的避风港,更成为重构地域身份的文化战场。那些在茶香墨韵间诞生的诗文丹青,实则是文人群体维系华夏文脉的无声抗争。此外,在讲座中严志雄教授多次通过粤语吟诵诗歌的方式,展示出岭南独特的地域氛围,并指出岭南文化的特征离不开“书画诗悟文字禅”。在讲座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身份焦虑”“地域文脉传承”以及“文人群体身份认同”等话题展开讨论。

讲座结束后,潘务正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严志雄教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潘务正教授指出严志雄教授的讲座展示了晚晴岭南文人形式多样的文艺生活,并揭示了文艺活动背后的文化意义,研究视角之新、研究内容之深,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