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1. 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 王仲荤:《曹操》,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 曹操:《曹操集》,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版。
4. 王瑶:《李白曹操陆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 张作耀:《曹操评传》,南京大学,2001年版。
6. 陈华昌:《曹操与道教及其仙游诗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 林鹏:《曹操的人生哲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 弗洛伊德:《曹操短歌行》,延边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 刘心长:《曹操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 张济生:《曹操全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 韩咏明:《蔡文姬与曹操》,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 邓中堂:《说曹操》,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13. 潘景岩:《曹操“令”体文研究》,延边大学,2010年版。
14. 郑俊峰:《曹操高陵与邺文化》,安阳市股商文化研究会 ,2010年版。
15. 郑志刚、尚晓周:《曹操高陵新出土石刻选》著,河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16. 魏宏灿:《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与建安文学》,安徽大学,2010年版。
17. 陈舜臣:《曹操》,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 史昌友:《邺城•邺文化•曹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9. 朱永嘉:《论曹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20. 李灿编:《亳州曹操宗族墓字砖图录文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
21. 陈舜臣:《曹操残梦》,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22. 祖秋阳:《曹操诗歌唐前接受研究》非,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
23. 康栋东:《曹操曹雪芹家族基因考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4. 张作耀:《曹操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版。
25. 顾随:《顾随讲曹操•曹植•陶渊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6. 曹廉福:《星汉灿烂曹操氏族文化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2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高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8. 赵扬:《曹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期刊论文】
1. 《曹操之借口于骑虎难下》 , 甲寅 1905年第1卷第10期。
2. 王嘉范 :《曹操曹汝霖合论》,《 广益杂志》 1919年第15期 。
3. 徐步瀛:《曹操》,《学生文艺丛刊》1925第2卷第3期 。
4. 陆志韦:《曹操述志令和佛洛哀德自传》,《燕大月刊》1930第6卷第2期。
5. 陈登原 :《曹操评》,《金陵学报》1933第3卷第2期 。
6. 顾劼刚:《曹操的九州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33年论文集下。
7. 陈剑萍赠刊:《蒋少奎曹操》,《十日戏剧》 1937第1卷第13期。
8. 一发盦,孙澹厂合撰 :《捉放曹剧中各角表情论:陈宫表情的研究,曹操表情的研究(续上期)》,《十日戏剧》1937第1卷第10期 。
9. 一发盦,孙澹厂合撰:《捉放曹剧中各角情论(续):曹操表情的研究(下)》,《十日戏剧》 1937第1卷第11期。
10. 长毛:《曹操夫人》,《逸经》1937年第1324期。
11. 江嘉炎特摄:《时慧宝曹操逼宫》,《十日戏剧》1938第1卷第30期 。
12. 江嘉炎特摄:《叶盛兰战濮阳,侯喜瑞之曹操,叶盛兰像,白云生西厢记之张生,叶盛兰化妆影,韩世昌西厢记之红娘,侯永奎探荘之石秀》 窦蕴秋摄,《十日戏剧》1938第1卷第30期 。
13. 一发盦合撰,孙澹厂合撰 :《“逍遥津”剧史论:华歆,曹操,汉献帝,穆顺,伏后,二皇子》,《十日戏剧》1938第1卷第19期 。
14. 玄武室主人:《替曹操启事》,《十日戏剧》1939第2卷第30期 。
15. 徐沧雨:《谈戏台上的曹操》,《乐观》(1941年) 1942年第10期。
16. 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社会科学季刊》1943第1卷第1期 。
17. 徐德嶙:《论曹操之用兵》,《三民主义半月刊》1943年第3卷第7期 。
18. 文载道:《谈曹操》,《万岁》1943年第1卷第5期 。
19. 林庚:《谈曹操短歌行》,《国文月刊》1944第1卷第27期 。
20. 郑烈 :《曹操与朱熹》,《三民主义半月刊》1945年第4卷第11期 。
21. 鲁迅 :《论曹操》,《人物杂志》1946创刊号 。
22. 仲良:《曹操的性格》,《文章》1946第3期。
23. 王明:《曹操论》,《中国青年》(南京) 1947第7期附刊 。
24. 王福民:《再论曹操的短歌行》,《国文月刊》1947第60期 。
25. 郑烈 :《曹操与朱熹》,《三民主义半月刊》1947年第10卷第10期。
26. 郑烈:《曹操与朱熹(四续)》,《三民主义半月刊》1947年第10卷第11期。
27. 郑烈:《曹操与朱熹(五续)》,《三民主义半月刊》1947年第10卷第12期 。
28. 郑烈:《曹操与朱喜》,《三民主义半月刊》1947年第10卷第8期 。
29. 徐澄宇:《由曹操以论史事之平反》,《三民主义半月刊》1947年第10卷第9期。
30. 傅長君:《曹操“短歌行”试解》,《文史哲》1957年第6期:65-66。
31. 崔謙 陈之安:《略評“曹操”——並揭露王仲犖先生的剽窃行为》,《文史哲》1958年第9期:56-58。
32. 余凡:《關于曹操戲》,《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2期:11-16。
33. 郑惠华:《关于对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综述》,《学术月刊》1959年第4期:68-72。
34. 朱永嘉:《论曹操的抑止豪强及其法家思想》,《复旦》1959年第6期:56-60。
35. 刘節:《曹操对于改造社会制度方面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3期:52-56。
36. 今果:《談曹操和建安文學》,《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3期:36-44。
37. 袁世碩:《試論<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山东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版)1959年第2期:49-62。
38. 金乡县王杰中学理论学习小组:《曹操詩三首注釋》,《破与立》1974年第4期:101-103。
39. 顾为今:《曹操以诗言法家之志》,《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4期:37-39。
40. 梁思瑞:《郭嘉—曹操的主要谋臣》,《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4期:44-47。
41. 王淑秧:《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83-88。
42. 中文系七三级一组:《密切配合政治斗爭的曹操詩歌創作》,《安徽大学学报》1975年第1期:51-55。
43. 高信:《鲁迅评论曹操给我们的启示》,《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2期:67-69。
44. 《曹操诗二首简析》,《山东师院》(社会科学版)年1975年第4期:65-70
45. 钟树青:《“壮心不已”的精神和“万事毕”的哀鸣——谈曹操的<龟虽寿>和孔融的<临终诗>》,《思想战线》1976年第1期:84-86。
46. 李暉:《改造文章的祖师——略談读曹操的詩文》,《安徽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68-71。
47. 何深:《开创一代新风——读曹操的诗歌》,《语文学习》1979年第2期:33-35。
48. 郑伟宏:《从曹操求名说开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6期:104-105。
49. 刘敬圻:《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文学评论》1980年第2期:65-76。
50. 陈飞之,何若熊:《曹操的游仙诗》,《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78-81+43
51. 汪德羞:《从<短歌行>看曹操的抱负》,《昭盟师专学报》,1980年:64-67。
52. 王蒸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一读曹操的<求贤令>》,《岳阳师专学报》1980年第3期:50-53。
53. 张华儒:《曹操<苦寒行>“注释”异议》,《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76-77。
54. 周桓:《再论曹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63-65+102。
55. 李则纲:《曹操的翻案与定案》,《江淮论坛》1981年第2期:61-66
56. 吴云:《试论曹操诗歌的写实精神》,《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57-59。
57. 吴雄伟:《曹操诗论》,《河北学刊》1981年:169-172。
58. 任嘉禾:《屈原与曹操——论儒与法在诗史上的结合(<中国诗史规律初探>第一章)》,《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71-80
59. 孙太来:《曹操和他的<龟虽寿>》,《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39-42。
60. 胡雨融:《曹操的<龟虽寿>》,《语文学习》1981年第7期:40-41。
61. 高光复:《简论曹操的散文》,《求是学刊》1981年第4期:27-31。
62. 张啸虎:《曹操文章与建安风骨》,《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4期:128-133。
63. 吴云:《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第6期:8-14。
64. 黄素芬:《从“曹操是一个英雄”谈起——学习鲁迅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75-85。
65. 王志超:《“说到曹操,曹操就到”》,《陕西戏剧》1982年第1期:36-38。
66. 陈显远:《曹操“七十二疑冢”辨》,《学术论坛》1982年第4期:90-91。
67. 黄艾仁:《最早替曹操平反的是谁》,《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20+195。
68. 叶胥,冒炘:《历史文学的成功典型曹操——<三国演义>散论之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16-21+15。
69. 黄盛陆:《曹操和曹植的游仙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20-23+19。
70. 叶小楠:《历史题材的新探索——评电影剧本<华佗与曹操>的人物塑造》,《电影新作》1982年第4期:86-87。
71. 吴云:《论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78-81+48。
72. 李庆西:《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兼谈如何看待毛氏修订<三国演义>》,《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3-17。
73. 林君:《横槊赋诗发浩歌——曹操诗中爱国主义因素浅论》,《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77-81。
74. 刘琦:《卓越的性格描绘艺术——读<曹操煮酒论英雄>札记》,《名作欣赏》1982年第5期:39-40+38。
75. 李厚基:《曹操——一个丑转化为美的不朽的艺术典型》,《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5期:40-48。
76. 陈铁民:《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塑造的曹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6期:81-89。
77. 唐宏中:《从曹操的“仰天大恸”说起》,《瞭望》1983年第3期:43。
78. 刘镇冰:《“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情节和人物》,《语文学习》1983年第1期:16-17。
79. 胡守仁:《曹操其人及其乐府诗》,《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112-117。
80. 别廷峰:《<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承德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34-38。
81. 段建国:《试论曹操的创作方法》,《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21-24。
82. 钟新平:《对曹操<短歌行>中“杜康”之我见》,惠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88-90。
83. 徐卫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谈曹操诗歌中的积极进取精神》,《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116-121。
84. 蔡厚示:《曹操诗歌艺术剖析》,《文史哲》1983年第5期:38-41。
85. 刘培灵:《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试谈曹操为什么杀杨修》,《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6期:13-14。
86. 陈显远:《曹操“七十二疑冢”辨》,《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44。
87. 知渐:《曹操<短歌行>为谁而作》,《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63。
88. 张亚新:《曹操散文的艺术特色》,《求索》,1983年第5期:65-70.
89. 陈飞之:《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27-34+26。
90. 徐公持:《曹植为曹操第几子》,《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36-38。
91. 杨福廷:《<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艺术特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41-43。
92. 张士骢:《曹操<谣俗词>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75-77。
93. 王长友:《谈<三国演义>中曹操语言的言和意的矛盾》,南充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122-125。
94. 柳轩:《从曹操的诗文看他的政治思想》,《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48-53。
95. 汪德羞:《<三国演义>(毛宗岗本)中的曹操也是正面人物形象》,《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70-76。
96. 史孝贵:《漫说建安文学和曹操》,《枣庄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25-28。
97. 黄斯平:《历史人物曹操与文学形象曹操》,《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66-72。
98. 徐艾:《对曹操<步出夏门行>的一些新的理解》,《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89-94。
99. 周祜:《曹操<短歌行>试析》,《下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22-23。
100. 杨福廷:《<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艺术特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41-43
101. 袁济喜:《曹操诗中的悲慨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18-19+42。
102. 丁夫:《有关蔡文姬生平的几个问题——兼谈曹操赎回蔡文姬的原因》,《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33-41。
103. 霍雨佳:《诸葛亮与曹操、孙权用人异同优劣论》,《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5-11
104. 牛朴:《曹操重视运用历史经验》,《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107-111。
105. 吴荣政:《关于曹操军事才能的评价问题》,《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78-84+147。
106. 张兴璠:《精湛的古典小说艺术技巧——读<曹操煮酒论英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59-63。
107. 白盾:《关于曹操形象的思考——<三国志演义>札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82-88+93。
108. 汪正章:《诸葛亮的形象体现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兼谈曹操形象的意义》,《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3期:128-134。
109. 周寅宾:《<三国演义>对反面典型曹操的塑造》,《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85-89。
110. 王太阁:《曹操游仙诗主旨何在》,《殷都学刊》,1985年第2期:49-51
111. 罗健:《琐议曹操与人才》,《理论月刊》1985年第8期
112. 王长友:《言与意——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的语言》,《扬州师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60-64
113. 谢天振《形象与性格——曹操与拿破仑的形象塑造比较》,《社会科学》1985年12期:68-71+79。
114. 夏传才:《<曹操集注>序》,《承德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7-11
115. 陈松柏:《曹操形象塑造的三阶段》,《零陵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34-40。
116. 丁福林:《谈曹操的游仙诗》,《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10-14。
117. 王长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曹操性格纵横表里观》,《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1期:40-60。
118. 季水河:《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变形——兼论曹操、王昭君艺术形象的演化》,《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52-58+68。
119. 黄季耕:《谈曹操的用人和律己》,《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71-75。
120. 赵德肃:《曹操军事心理思想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27-31。
121. 王定璋:《曹操对谋臣的态度》,《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77-83。
122. 梁永利:《杜袭谏曹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6年第8期:48。
123. 于朝贵:《试论曹操形象的审美二重性》,《绥化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21-28。
124. 汤效纯:《试探曹操四言诗的异彩》,《湘潭大学学报》(中国古典文学论集)1986年第1期:8-12。
125. 吴洁生:《论曹操的错误和失策》,《探索》1987年第1期:73-78。
126. 成其圣:《曹操游仙诗发微》,《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83-85+96。
127. 何世盛:《略论曹操的诗歌风格》,《许昌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78-80。
128. 万绳楠:《曹操<短歌行•对酒>新解》,《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104。
129. 黄立新:《曹操与建安文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31-36。
130. 许善:《曹操诗歌风格散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38-42。
131. 卓然:《试论曹操诗歌的语言特点》,《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57-62。
132. 霍雨佳:《论毛宗岗评奸雄曹操》,《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43-49。
133. 张亚新:《钟嵘<诗品>的曹操、刘桢品第》,《中州学刊》1987年第5期:80-84。
134. 吴亮:《给曹操翻案的第一人是谁?——<红学与曹学>中的一个小问题》,《文学评论》1987年第5期:175。
135. 愚生:《论曹操的人才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28-35+41。
136. 翟如潜:《从<隆中对>和<让县自明本志令>谈起——论诸葛亮与曹操的历史作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63-66+74。
137. 马植杰:《论曹操的用人及其有关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55-61。
138. 张绍臣:《一个“曹操”还是两个“曹操”?——关于作为姓名读音的意见》,《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120。
139. 万绳楠:《廓清曹操少年时代的迷雾》,《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154-159。
140. 陈森:《曹操“唯才是举”辨疑》,《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60-66。
141. 葛景春:《关于曹操等人在<诗品>中的品第问题》,《中州学刊》1988年第4期:101。
142. 张士(马总):《是求仙还是求贤——评曹操的游仙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100-105。
143. 丘振声:《论曹操用人之道》,《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54-57+84。
144. 胥惠民:《人才、谋略和胜利——漫论曹操的用人》,《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67-72。
145. 谭绪缵:《试析曹操不敢代汉称帝之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5期:59-61。
146. 张士騦:《论曹操诗歌的创作道路》,《江淮论坛》1988年第6期:77-86。
147. 吴锦海:《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道》,《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23-28。
148. 彭国元:《曹操与凤姐形象之比较》,《娄底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65-71。
149. 谢文学:《怎样评价钟嵘<诗品>的曹操品第》,《许昌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12-16。
150. 李崇农,王俊德:《略论曹操的“唯才是举”》,《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26-30。
151. 曲沐:《曹操与王熙凤——对其恶与美之品格的认识》,《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53-59。
152. 彭国元:《王熙凤为何有“女曹操"之称?》,《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48-51。
153. 汪稚青:《曹操与诸葛亮书质疑》,《江淮论坛》1989年第4期:105。
154. 李成蹊:《曹操<短歌行>旧训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103-105。
155. 陈飞之:《从曹操的乐府诗看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许昌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13-19。
156. 安光明:《一篇坦诚的述职报告——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浅析》,《秘书之友》1989年第10期:36-38。
157. 罗昌奎:《一曲气吞宇宙的乐章——曹操<观沧海>赏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43-45。
158. 黄彦庆:《悟“曹操杀杨修”》,《经营与管理》1990年第6期(06):35
159. 姜宝珠:《论曹操其诗其人》,《阴山学刊》1990年第2期:114-115。
160. 熊永谦:《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辨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32-34。
161. 王永平:《汉末风尚与少年曹操》,《南都学坛》1990年第4期:1-9。
162. 谢虹光:《试论曹操散文的基本特征》,《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1期:46-48。
163. 刘安志:《曹操用人观评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53-58。
164. 刘树清:《曹操与建安文学新探》,《广西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38-45。
165. 邱涛:《试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之弊》,《自贡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81-84。
166. 简小波:《试评曹操的人才思想》,《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66-70。
167. 张宏义:《建安文学与曹操》,《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14-19。
168. 傅金纯,纪思:《曹操何处“观沧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84-88。
169. 马建华:《关羽“义释曹操”的文化密码——兼谈“桃园结义”之“义”》,《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1年第2期:97-99+29。
170. 王可愚:《谈<曹操与杨修>中的人物形象及细节处理》,《戏曲艺术》1991年第3期:101-103。
171. 杨宝林:《曹操<短歌行>新解》,《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91-93+90。
172. 师纶:《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瞭望周刊》1992年第2期:34。
173. 郑文:《曹操的统一政策和当时有关统一的诗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28-34+47。
174. 张家顺:《曹操<蒿里行>中的“义士”指谁?》,《十堰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27-29。
175. 李世宇:《也论曹操》,《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46-49。
176. 谢平安:《破斗笠下的曹操》,《四川戏剧》1992年第3期:35-36。
177. 吴光坤:《试析曹操<龟虽寿>的理性意蕴》,《唐都学刊》1992年第2期:28-30。
178. 周德才:《从曹操刘备的形象塑造看罗贯中的道德观》,《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68-76。
179. 吉家友:《论曹操的用人之道及其效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93-100。
180. 陈松柏:《害才爱才适得其反 叙胜叙败情理殊非——<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形象塑造的“亦颇有失”》,《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22年第4期:51-54。
181. 农作丰:《关于曹操游仙诗的评价》,《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52-57。
182. 于洪江:《试论<三国演义>对曹操异姓将领的塑造》,《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40-44。
183. 刘朝谦:《生命脐带的缺失与新的生存时空——从曹操的生命“越轨”看建安文人之“在”》,《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3期:92-97。
184. 顾农:《曹操游仙诗新论》,《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68-72。
185. 徐恒足:《曹操烧书的联想》,《唯实》1993年第7期:55-56。
186. 李向阳:《曹操评价三题》,《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25-32。
187. 许善述:《曹操乐府诗哀情臆说》,《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03期:28-34。
188. 燕世超:《略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学术界》1993年第5期:82-84。
189. 顾农:《曹操<薤露行><蒿里行>新诠》,《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65-70。
190. 姚汉荣:《曹操和乐府诗》,《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底5期:40-45。
191. 于之:《曹操与袁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3年第11期:45。
192. 朱书华:《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采——毛泽东与曹操诗风较析》,《中国图书评论》1993年第6期:107-108。
193. 李谷鸣:《从几出曹操戏比较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39-42。
194. 潘承玉:《倏笑倏哭写奸雄——<三国演义>塑造曹操典型一法》,《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31-34+57
195. 贺秀明:《曹操与曹植游仙诗的成因及异同》,《中州学刊》1994年第3期:97-101。
196. 谢文学:《钟嵘<诗品>曹操品第之我见》,《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18-23。
197. 邓玉景:《<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93-96。
198. 邱永山:《关于曹操的人格裂变──鲁迅的曹操观及其理论基础》,《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7期:57-60。
199. 召玉:《众言汇于一身 一口胜于众人——<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概括艺术》,《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No.113第8期:29-30。
200. 张清水:《从“文化视角”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的某些层面》,《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57-61。
201. 马宝记:《朱雨生“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内涵》,《许昌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71-74。
202. 霍雅娟:《悲凉慷慨沉雄顿挫──论曹操诗歌的悲壮美》,《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69-72。
203. 裴登峰:《“登清台以荡志,伏高轩以游情”──曹操、曹植的登高创作》,《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4年第4期:108-112。
204. 丑纪锐:《曹操有知人之明欠容人之量》,《同舟共进》1995年第1期:26。
205. 唐富龄,王旻:《版本不同 实质未变──也谈罗、毛本中曹操形象的基本倾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No.216第1期:108-117。
206. 刘朝兴:《一代英雄 千古诗魂──试论曹操的诗歌创作》,《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48-52+63。
207. 杨仲义:《曹操并非奸贼的典型──谈<三国志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34-38。
208. 钟扬:《假作真时真亦假——曹操新说》,《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1期:29-39。
209. 阮嘉明:《浅谈曹操的用人》,《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1期:40-41。
210. 王珂琦:《悯时悼乱 歌以述志——浅析曹操诗的积极思想意义》,《佳木斯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39-41。
211. 珂琦:《悯时悼乱 歌以述志——浅析曹操诗的积极思想意义》,《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2期:41-44。
212. 孙明君:《45年来文学家曹操研究综述》,《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3期:121-128。
213. 王富仁:《四言诗与曹操的<短歌行>(其一)》,《名作欣赏》1995年第3期:9-17。
214. 吴代芳:《论历史上的曹操和文艺上的曹操——兼为<三国演义>导读》,《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2期:27-32。
215. 艺波:《横刀立马 雄视八方诗言志慨以当慷 激浊扬清歌咏怀──曹操的诗和建安文学漫谈》,《中国物资再生》1995年第6期:40-43。
216. 王黎君:《曹操与建安文学》,《绍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71-75.
217. 陈长义:《从危急之时看曹操──<三国演义>片断赏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77-79。
218. 王同书:《曹操新论──兼论<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塑造艺术》,《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43-47。
219. 马学元,鲜荣生:《最先在戏曲中为曹操翻案的是郑瑜而非曹寅──兼与<人民日报>严中先生一文商榷》,《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50。
220. 雷勇:《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54-60。
221. 陈松柏:《细节,决定了曹操形象的反面定性》,《零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102-107。
222. 刘跃进:《横槊赋诗 充满霸气——读曹操<短歌行>》,《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22-25。
223. 刘洁:《曹操手迹今何在石门摩崖有“衮雪”》,《华夏文化》1995年第5期:28。
224. 左汉林:《佛心诗韵两相通──曹操诗风成因一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60-63。
225. 张承鹄:《曹操<短歌行>杂谈》,《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15-19。
226. 许善述:《曹操文章的艺术特色》,《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77-80+95。
227. 张宏:《曹操曹植游仙诗的艺术成就》,《殷都学刊》1996年第1期:32-35。
228. 李静:《曹操生命价值得失浅探》,《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87-89。
229. 陈松柏:《比较,增加了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生动性》,《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Z1期:167-174。
230. 孙明君:《论曹操对原始儒学精神的诗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第2期:48-54+175。
231. 羽军:《曹操的多种艺术形象──戏剧人物创新杂谈》,《四川戏剧》1996年第4期:16-18。
232. 杨建波:《曹操与曹植的游仙诗》,《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43-47。
233. 赵西尧:《成功的二度创造——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连续剧中的曹操漫议》,《周口师专学报》1996年S3期:14-16。
234. 范垂新:《曹操<短歌行>写作年代考》,《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84-85。
235. 蔡教海:《杨修与曹操之间的是非评议》,《娄底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65-69。
236. 许利英:《曹操说谎得失谈.修辞学习》1997年第1期:39-40。
237. 刘启云:《沧海横流 方显出英雄本色——论曹操晚年诗歌创作的美学价值》,《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1-5。
238. 涂光社:《曹操诗三题》,《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67-70。
239. 王一鸣:《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诗二首》,《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71-74。
240. 余如忠:《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变异》,《台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5期:38-41。
241. 宋子俊:《关于评价曹操的几个问》,《社科纵横》1997年第5期:60-63。
242. 殷殷:《曹操舞台形象琐谈》,《戏剧之家》1997年No.34第6期:47。
243. 刘晓光:《是梦终非真 戚戚欲何念──析曹操的游仙诗》,《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23-26。
244. 李昱姣:《论曹操的儒学伦理实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78-82。
245. 吴颖梅:《论曹操的人品对其诗品的影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79-82+88。
246. 穆乃堂,田瑞花:《曹操与建安文学》,《殷都学刊》1998年第3期:40-41。
247. 傅红钉:《曹公莽莽 古直悲凉——曹操诗歌的意韵和涵盖》,《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31-34。
248. 竺洪波:《遗憾:从曹操的性格命运看<三国演义>的审美效应》,《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47-57。
249. 刘启云:《试论曹操诗歌创作的英雄主义特质》,《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6期:57-61。
250. 许晓晴:《游仙诗与曹操的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147-151。
251. 赵江:《慷慨雄壮的言志之作——浅析曹操<短歌行>》,《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98-99。
252. 苏芸:《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昌吉师专学报》1999第1期:26-29。
253. 单长江:《曹操形象异化的时代价值取向》,《鄂州大学学报》1999第1期:62-66。
254. 马建华,徐蔚:《法家──曹操形象的文化精神主体》,《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第1期:63-68。
255. 蒋元明:《曹操和刘备的求才术》,《群言》,1999第4期:45-46。
256. 周柳燕:《曹操诗歌风格剖析》,《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第2期:93-94。
257. 苏芸:《论曹操诗歌的生命主题和创新意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1999年第2期:46-48。
258. 梁祖苹:《简论曹操的散文》,《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76-79。
259. 刘汉民:《毛泽东与曹操诗作》,《党史文汇》1999第6期:27-29。
260. 吴怀东:《经学盛衰与曹操诗歌革新》,《江淮论坛》1999年第3期:93-96。
261. 缪军:《超世之杰话魏武──曹操开创精神小议》,《广西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77-81。
262. 傅红钉:《生命的忧患——曹操晚年诗歌扫描》,《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1999第4期:76-77。
263. 吴直雄:《毛泽东对曹操诗的偏爱及其原因》,《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68-74。
264. 汪显明:《图千秋传业 抒博大襟怀──谈曹操的诗歌创作》,《安康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83-85。
265. 林世芳:《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再探索》,《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9年第4期:39-42。
266. 靖增群:《<三国演义>中曹操之“笑”探微》,《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39-41。
267. 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对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探源》,《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6期:12-19。
268. 左浩坤,杜波:《从<短歌行>看曹操思想基本倾向及其在汉魏之际文学转变中的作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S1期:238-239+254。
269. 傅隆基:《曹操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的演化》,《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104-109。
270. 刘冬冰:《曹操诗歌用韵及其文化学考察》,《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42-44。
271. 贾长营:《气韵雄浑 慷慨悲凉──浅谈曹操的诗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22-25。
272. 王理:《<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再探讨》,《北方论丛》2000年第2期:68-70。
273. 梁祖苹:《论曹操诗歌的写实性》,《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135-139
274. 孔瑞明:《曹操诗歌的民歌特色和文人性》,《名作欣赏》2000年第3期:123-126。
275. 王立常:《从曹操的“功绩论人观”引出的话题》,《工厂管理》2000年第6期:39-40。
276. 刘冬冰:《从曹操诗歌看汉魏语音的演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101-103。
277. 王姝:《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比较》,《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93-95。
278. 张振龙:《曹操游仙诗的悲剧意蕴》,《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16-18。
279. 颜建华:《论曹操的杂言体乐府》,《安顺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23-27。
280. 陈继征:《论曹操的“奸”与“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85-90。
281. 一言:《谁骂好了曹操的头风病》,《咬文嚼字》2000年第10期:41。
282. 覃育兵:《曹操作品的反传统倾向》,《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64-66。
283. 覃育兵:《曹操作品的反传统倾向》,《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64-66。
284. 许善述:《论曹操诗歌赋中之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45-48。
285. 刘艳丽:《既悲且壮——浅论曹操诗歌的风格》,《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39-40。
286. 黄福康:《大恋所存 哲而不忘——曹操<遗令>与陆机<吊魏武帝文>》,《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23-25。
287. 王丽珍:《求仙道旨在求功业——试论曹操游仙诗的思想实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108-112。
288. 侯发迅,赵新彬:《豪放中见深沉──论曹操诗歌的忧患意识》,《中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47-48。
289. 李英然:《平生自负 败而不耻——试析曹操的华容道“三笑”》,《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59-60。
290. 刘红英:《曹操诗歌的忧患意识》,《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67-70。
291. 雷颐:《麻雀与曹操》,《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6期:70-73。
292. 赵霞:《自开奇响 千古绝唱——曹操<短歌行>赏析》,《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32。
293. 宋培宪:《形神相类 超越创新——略论毛泽东对曹操诗歌的赞赏与接受》,《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77-80。
294. 吴代芳:《论<世说新语>刻画的曹操形象及其发展》,《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53-56。
295. 王念选:《悲凉与慷慨的交响——曹操<短歌行(之一)>赏析》,《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52-53。
296. 罗德荣:《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期:150-162。
297. 朱晓飞:《孟德之音 王者之气——曹操诗歌新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48-49。
298. 李海燕:《曹操文格与人格的矛盾及其原因》,《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78-79+114。
299. 舒劲草:《诗的求贤令——析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求贤心情》,《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84-86。
300. 张豫:《试论“建安文学”与曹操诗歌及其成因》,《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23-25。
301. 李淑清:《曹操诗歌中的生命与情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63。
302. 朱星梅:《论曹操诗歌的崇高美》,《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194-195。
303. 闵虹:《从曹操看建安文学与政治的亲和关系》,《殷都学刊》2002年第3期:75-77+107
304. 贾燕子:《曹操诗歌用韵研究》,《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63-67。
305. 顾农:《略谈曹操的<短歌行>》,《古典文学知识》2002第6期:10-12。
306. 赖志明:《对<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化心理结构的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11期:132-135+293。
307. 梁田:《张松勇揭曹操的短》,《政府法制》2002年第12期:47。
308. 彭匈:《曹操与三个耐人寻味的人物》,《出版广角》2002第12期:59-60。
309. 王志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如何对待人才的?——为小说人物曹操翻案》,《唐都学刊》2003年第1期:115-120。
310. 刘建华:《遗臭流芳本一身——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本色》,《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56-58。
311. 巩平:《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7。
312. 蒋寄红:《论曹操的诗歌创作艺术》,《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144-145。
313. 蒋寄红:《论曹操的诗歌创作艺术》,《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144-145。
314. 王巍:《曹操的文艺思想与文艺实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24-29。
315. 赵利梅:《仙境缥缈 星象言志——曹操<气出唱>其二诗意解析》,《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10-14。
316. 宁子红:《白门楼悲剧是曹操的悲剧——读<三国演义>新解(之一)》,《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27-30。
317. 章原:《曹操对<诗经>的接受与创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35-38。
318. 司强,李克实:《从<三国演义>看曹操的“唯才是举”》,《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140-141。
319. 张靖龙,周汝英:《曹操“哭奉孝”初探》,《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47-59。
320. 龙欣,龙美红:《曹操<龟虽寿>赏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91。
321. 陈瑞赞:《曹操<短歌行>诗义探微》,《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60-61。
322. 张仁碧:《谈曹操之忧——由<短歌行>谈起》,《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75-77。
323. 王德宜:《论曹操诗歌的崇高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57-60。
324. 马得禹:《曹操诗歌思想再解读》,《社科纵横》2004年第4期:109-110。
325. 焦集群:《<中华文学通史>评价曹操所引事实与原作相悖二三例》,《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39-40。
326. 村友:《曹操取了谁的头》,《咬文嚼字》2004年第8期:22。
327. 刘晓莉:《<诗品>以何定位曹操》,《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8-21。
328. 谭淑娟,杨利军,黄薇等:《天下归心与忧世不治——曹操诗歌的儒家思想和诗歌地位》,《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03):48-50。
329. 刘绍恒:《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与人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195-198。
330. 陈松柏:《殊途同归,相映成趣——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董卓》,《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27-32。
331. 刘晓莉:《曹操诗歌对汉乐府叙事题材的突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115-117。
332. 黄宁:《“建安风骨”与游仙诗——曹操游仙诗探微》,《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150-152。
333. 史式:《曹操是旷代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同舟共进》2005年第3期:29-32。
334. 李向军:《论曹操散文的分期特点》,《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54-58。
335. 木斋:《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40-45。
336. 李明:《寄意于长寿 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诗的精神内涵探微》,《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204-206。
337. 张振龙:《建安四子归附曹操时间补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91-94。
338. 黄建湘:《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品格的特征》,《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17-20。
339. 纪德君:《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5-11。
340. 张兰花:《对曹操公牍文的人本透视》,《求索》2005年第9期:154-156
341. 冯伦:《曹操<乐府诗>与毛泽东诗词之比较》,《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47-50。
342. 朱光宝:《文人乐府的开山祖,建安风骨的顶梁柱——曹操诗歌的文学价值新论》,《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1-3+7。
343. 卢明德:《论曹操诗歌对汉乐府的突破及其创作特色》,《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1-14。
344. 王发国,熊启靖:《曹操文艺思想初探(上)》,《许昌学院学报》2006第1期:47-50。
345. 朱红伟:《曹操性格及其文化精神——从<三国演义>看曹操其人》,《铜陵学院学报》2006第1期:96-99。
346. 黄昌年:《曹操、曹丕军旅诗之比较》,《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114-116。
347. 马智全:《<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社科纵横》2006年第5期:94-95。
348. 傅正义:《论曹操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开创性贡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97-100。
349. 马璐璐:《悲美之音——曹操文学思想探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110-112。
350. 李明:《通过文学史上曹操和历史上曹操的比较谈如何读史书与文学史》,《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4期:67-68。
351. 周仲强:《唯才是举 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黑河学刊》2006年第4期:30-32。
352. 徐玉如:《戏剧舞台上曹操的美学生命》,《四川戏剧》2006年第4期:28-29。
353. 梁秀锋:《试论曹操四言诗对<诗经>的借鉴及其突破创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15-17。
354. 孟伟军:《浅析曹操诗歌的意韵和涵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4期:82-84。
355. 郑秀真:《论<三国演义>中的大智者曹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1-3。
356. 张玉万:《曹操与碣石探寻三题》,《档案天地》2006年第5期:11-12。
357. 胥洪泉:《曹操<短歌行>对<诗经>的引用》,《四川戏剧》2006年第5期:119-120。
358. 刘春雄:《曹操为何成了奸雄》,《中国商贸》2006年No.238第10期:71-72。
359. 熊建军,李登叶:《曹操、曹丕儒家思想探微——兼及文学教育的文史结合问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4期:60-64。
360. 章利民:《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31-34。
361. 李国文:《漫说文化曹操》,《同舟共进》,2007年No.223第1期:57-59。
362. 韩烨:《任是古直也英豪——<诗品>曹操定位初探》,《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No.57第1期:27-28+33。
363. 曾远鸿:《曹操才性观与建安文人的逞才》,《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No.53第1期:124-127。
364. 李玉英:《曹操诗歌之悲情探源》,《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No.97第2期:20-22。
365. 王俊杰:《兵家浸染对曹操文风的影响》,《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No.60第1期:97-99。
366. 李玉英:《曹操游仙诗对秦汉同类诗歌的超越》,《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No.94第2期:19-22。
367. 王发国,熊启靖:《曹操文艺思想初探(下)》,《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No.159第3期:52-58。
368. 朱崇娴:《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态度新探》,《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No.116第3期:41-42。
369. 彭波:《关羽华容道私纵曹操的行为阐释——质疑<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No.110第3期:124-126。
370. 李开玲:《论曹操诗歌的生命关怀》,《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No.76第2期:67-70。
371. 周安舜:《浅析曹操诗歌的内容和风格》,《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No.43第S1期:7-9+12。
372. 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No.55第3期:89-94。
373. 王晓红:《老骥伏枥的壮志美——曹操<龟虽寿>赏读》,《名作欣赏》2007年No.222第15期:26-27。
374. 王俊杰:《是周公,还是周文王——从曹操诗文看“挟天子以令诸侯”方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No.108第4期:92-94。
375. 王鹏廷:《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曹操诗文艺术精神探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63-67。
376. 王桂霞,张虹:《建安风骨何处寻 慷慨悲凉<短歌行>——曹操<短歌行>赏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No.90第3期:17-18。
377. 王浩:《论<远游>与曹操游仙诗之异同》,《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53-54。
378. 赵莉莉:《论曹操诗中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第28期:179。
379. 董继兵:《试论英雄情结对曹操诗歌创作的影响》,《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104-105。
380. 宋俊伟:《浅探曹操、曹植游仙诗的文学渊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8-9。
381. 曲景毅:《曹操位列下品之原因解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88-93。
382. 温长青:《从“烈士壮心”到“还看今朝”——毛泽东与曹操诗歌的比较阅读》,《名作欣赏》,2007年第25期:66-69。
383. 孙娟,黄震云:《清商曲辞与曹操诗歌的声韵艺术》,《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38-42。
384. 彭治顺:《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文学教育》(上),2007年第12期:96-98。
385. 竺洪波:《功首流芳”:<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另一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0-34。
386. 庞婧文,王昊:《<三国演义>中涉及曹操诗歌的叙事功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93-96。
387. 李玉英:《曹操诗歌之壮气溯因》,《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37-39。
388. 李剑锋:《军旅生活和军事思想对曹操诗文的影响——兼论建安诗风和士风变化的军事原因》,《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10-113。
389. 庞婧文:《生命之绝唱——以曹操为例浅述<三国演义>人物临终诗词》,《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2期:187。
390. 胡先凯:《<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新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11-112。
391. 姚声正,王芳华:《论曹操的多重性格》,《电影评介》,2008年第4期:112。
392. 郭杰:《眼观风波浩荡 胸怀日月运行——读曹操的<观沧海>》,《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12-15。
393. 张彩云:《我看毛泽东论曹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59-61。
394. 李娟:《论曹操诗文的文学史意义》,《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99-100。
395. 孙桂平:《曹操<短歌行>诗解辨笺》,《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74-79。
396. 赵俊平:《曹操<短歌行>的主旨》,《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第23期:228。
397. 贺根民:《读者维度的曹操形象与文学接受效应》,《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62-66。
398. 武胜文:《曹操四言诗歌特色探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13-115。
399. 何亚雩:《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文学教育》(下),2008年第12期:30-32。
400. 孙绍振:《另眼看曹操(一)——孙绍振演讲实录》,《名作欣赏》,2009年第1期:120-128。
401. 梁建邦,张晶:《<三国志>与两晋南朝小说野史曹操形象之比较》,《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36-39。
402. 韦运韬:《曹操对四言诗的继承与创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92-96。
403. 陈李茂:《试论曹操思想中的忠义成分》,《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96-97。
404. 孙绍振:《另眼看曹操(二)——孙绍振演讲实录》,《名作欣赏》,2009年第3期:117-125。
405. 刘亚男:《从神仙迷雾中走出的理性觉醒——浅谈曹操游仙诗的思想价值》,《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39-42。
406. 孙绍振:《另眼看曹操(三)——孙绍振演讲实录》,《名作欣赏》2009年第5期:131-137。
407. 刘云:《曹操留关羽》,《人才资源开发》,2009年第3期:17。
408. 顾震:《论曹操公文的文学性表达》,《兰台世界》,2009年第6期:63-64。
409. 张彩秋:《试论曹操诗歌之抒情意象》,《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3期:134-135。
410. 张旭,李艳静:《曹操诗歌的儒学精神》,《科学大众》,2009年第3期:128。
411. 钟志强:《曹操的被误解与再理解——兼谈曹操形象中不可忽视的一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13-15。
412. 郑士元:《曹操诗歌中的感伤情绪推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56-58。
413. 姜丽华:《关于1959年曹操讨论之诱因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116-118。
414. 高占军:《论曹操诗歌忧患色彩的思想根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78-79。
415. 唐龙通:《让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结合起来——浅谈<曹营恋歌>中曹操角色的塑造》,《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9期:11。
416. 王玲:《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5期:124-125。
417. 化晓方:《论曹操诗歌的悲凉感》,《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89-92。
418. 赵立春:《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职教论坛》,2009年第1期:94-95。
419. 马广志:《曹操军中考华佗》,《文史月刊》,2009年第7期:23。
420. 阎德喜:《 “活关羽”可以对付曹操》,《咬文嚼字》,2009年第7期:36。
421. 吴跃平:《当艺术还原为历史——曹操赤壁退兵原因新探》,《名作欣赏》,2009年第14期:46-49。
422. 黄高松:《奸兮雄兮 是也非也——曹操形象分析》,《才智》,2009年:110-111。
423. 董红梅:《曹操形象的多维解读》,《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291-292。
424. 李金泽:《从曹操公文看其历史责任担当意识》,《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52-54。
425. 卫绍生:《孔融:传递正统观念的“过客”——从<三国演义>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说起,《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3期:63-71。
426. 钱钰玫:《论曹操公文的写作特色和成就》,《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135-139。
427. 牛明哲:《孔融的悲剧结局——孔融和曹操的思想冲突》,《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2期:182-183。
428. 冯道如:《从<曹操与杨修>到<廉吏于成龙>——从狼的理想到超人传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141-144
429. 马福兰:《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No。319第2期:65-66。
430. 陈松柏:《渐进,形象塑造不可或缺的里程——曹操形象塑造艺术论之四》,《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4-20。
431. 潘景岩:《风清骨峻 通脱无束——曹操“令”体文的特点》,《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62-64。
432. 王自红:《三气归源孟德心——曹操诗歌中的气解读》,《湖
433. 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87-88。
434. 孙向召:《论曹操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53-55+65。
435. 杨忠:《清代诗文集与古代学术文化研究——从清人所记曹操墓说开去》,《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141-145。
436. 崔柯:《钟嵘<诗品>的品评原则——兼论<诗品>评曹操之“古直”断语》,《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2-26。
437. 孙新科,孙廼哲:《横槊高歌抒壮志——简论曹操诗作的艺术成就》,《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80-83。
438. 李健中:《从政统角度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No。74第6期:14-15。
439. 孙绍振:《论曹操<短歌行>的“意脉”和“节点”》,《语文建设》2010年No.259,No.260第Z1期:84-87。
440. 张鹏飞:《慷慨通脱 悲怆雄放:曹操诗风演绎范式的生命意趣》,《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90-94。
441. 张鹏飞:《曹操诗歌抒写模式的审美韵味》,《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48-52。
442. 何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之比较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7期:245-248。
443. 安鹏翔:《曹操<陈损益表>作时考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15-20。
444. 张宪华:《论曹操诗文广博厚重的人文情怀》,《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78-79。
445. 段艳辉,陈可培:《罗幕士对<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创造性阐释,《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1-54。
446. 刘育霞:《论曹操的神仙思想及其游仙诗》,《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43-46。
447. 陈海燕:《“管鲍之交”——蔡邕与曹操关系考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56-59。
448. 简慧君:《论曹操的文学贡献》,《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No.118第6期:39-40。
449. 赵立春:《不戚年往与忧世不治——论曹操两大精神内涵及其协调方式》,《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53-54。
450. 韦运韬:《曹操杂言诗新探》,《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No.186第6期:155-158。
451. 沈伯俊:《重提旧案论曹操》,《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No.98第4期:69-80。
452. 程洁:《圆形人物曹操浅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第12期:65-66。
453. 陈令钊:《刘勰与曹操诗学观念之比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83-84+89。
454. 李曙光:《略论曹植诗歌的结构——兼与曹操比较》,《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第1期:88-89。
455. 邢培顺:《作为蔡邕弟子的曹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No.69第1期:59-63。
456. 黄开军:《浅谈<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拔高与美化》,《殷都学刊》2011年第1期:52-58。
457. 张振龙:《曹操引用<诗经>的文学史价值》,《江汉论坛》2011,No.392第3期:117-121。
458. 王猛,刘香环:《亦正亦邪话曹操——不同视界中的曹操形象解读》,《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No.202第4期:204-205。
459. 高国藩:《论曹操诗歌及其儒家思想》,《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9-14。
460. 邢培顺:《作为蔡邕弟子的曹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No.141第3期:21-24。
461. 许慧茹:《从“志在千里”到“谁主沉浮”——毛泽东与曹操诗歌美学特质的比较》,《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38-40。
462. 张玉梅,张祝平:《明代<三国>版画对曹操的褒与贬》,《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29-33。
463. 林际莲:《有关曹操与曹植的两个话题》,《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109-111。
464. 邓小红:《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132-140。
465. 杨洁:《试论曹操对乐府诗歌文人化的开创性贡献》,《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No.304第7期:88。
466. 康艺馨:《试论曹操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No.106第4期:52。
467. 李广:《论曹操诗歌中的怀古情结》,《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245-246。
468. 徐莹,白晓东:《军旅生涯对曹操文风的影响》,《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No.638,No.642第Z1期:163-165。
469. 覃宏贤:《论曹操反面形象的生成》,《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94-96。
470. 刘敏:《曹操令体文探析》,《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56-60。
471. 李健:《曹操<短歌行>对<诗经>比兴的创造性化用》,《古典文学知识,2011,No.159(06):44-50。
472. 牛嘉贺:《浅谈曹操形象的时代审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No.312第11期:64。
473. 孙娟:《曹操曹丕诗歌用韵比较》,《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9-12。
474. 张振龙:《曹操散文中的语典和事典》,《中州学刊》2012年No.187第1期:169-173。
475.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95-101。
476. 马志英:《烈士多悲心——论曹操诗歌的悲情美》,《名作欣赏》2012年No.388第8期:66-67+76。
477. 徐克谦:《曹操为什么写诗讥讽郑玄之死?》,《古典文学知识》2012,No.161(02):37-41。
478. 马志英:《论曹操诗歌的悲情色彩及审美体认》,《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128-131。
479. 曹鸿骞:《曹操与<内戒令>》,《文史天地》,2012年第4期:1。
480. 任文姝:《曹操在历史与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分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105-106。
481. 曾小霞:《论曹操诗歌中的霸气和菩萨气》,《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78-80。
482. 冯少飞:《试论曹操四言诗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No.322第4期:46-47。
483. 汝艳红:《<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之辨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8-19。
484. 鲁红平:《<世说新语>曹操形象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79-82。
485. 赵莹:《文如其人——日本学人通过诗文对曹操进行再评价》,《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No.231第6期:178-180。
486. 马福兰:《曹操诗歌中的“山”意象探微》,《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86-89。
487. 魏宏灿:《曹操以金璧赎文姬归汉的分析》,《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47-49。
488. 涂玉婷:《试评<三国演义>及<新三国>中曹操的形象》,《文学教育(中)》2012年No.227第8期:29。
489. 崔士佳:《钟嵘“直寻”与曹操“古直”之“直”差别刍议》,《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No.152第8期:206-207。
490. 徐平,钟美玉,左宏阁:《曹操人格精神的具体表现及现代意义》,《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第8期:7-8。
491. 覃佳:《论<三国演义>曹操官渡之胜与赤壁之败的合理性》,《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No.350第9期:20-22。
492. 鲁燕:《曹操诗歌对“建安风骨”的影响》,《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No.238第10期:205-206。
493. 郭素媛:《20世纪曹操形象诠释综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22-26。
494. 张宏伟:《“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从手下败将之结局探析曹操仁义情结》,《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10期:16-17。
495. 屈秋颖:《唱一曲慷慨悲壮的生命之歌——读曹操<短歌行>与赵宇辉、焦健同志商榷》,《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06):30-31。
496. 芦春艳:《曹操乐府诗中的散文化因素》,《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4期:1-5。
497. 胡辉,孙玉荣:《刘勰眼中的曹操家世、人品考论》,《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4期:536-537。
498. 蒲雨潇:《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气象与天地胸怀》,《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第10期:4-5+14。
499. 孙建:《从曹操诗歌看其思想性格》,《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第6期:186-188。
500. 胡辉,董军:《<文心雕龙>视阈下的曹操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第1期:65-69。
501. 张冰洋:《曹操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34+36。
502. 李彤:《曹操诗文中的饮食之道》,《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68-72。
503. 王金根:《隋炀帝军旅诗与曹操诗歌之比较》,《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79-81。
504. 徐小霞,王新娟:《近五年来曹操诗歌的悲凉美研究综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年第5期:103-104。
505. 张兰花:《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53-57。
506. 傅刚:《论曹操的乐府诗写作》,《铜仁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3-9。
507. 刘静意:《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No.370第5期:6-8+17。
508. 张晨,陈露:《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三国演义>曹操形象解读》,《名作欣赏》2014年No.470第18期:92-93。
509. 李德虎:《曹操诗词的文学解读》,《语文建设》2014第20期:46-47。
510. 刘智禹:《刘勰的曹操诗歌创作论》,《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45-49。
511. 张丽锋:《曹操游仙诗之成因及主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135-138。
512. 邢燕:《曹操与独领风骚的建安文学》,《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No.136第9期:89-91。
513. 涂秀虹:《“平目”与“欺瞒”——“曹瞒”之称与曹操形象》,《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9):1-6。
514. 沈立群:《<短歌行>创作时间背景与曹操当时心态》,《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43-49。
515. 冯颖:《曹操诗歌用典方式探微》,《新余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04-106。
516. 潘慧琼:《经学修养与曹操的乐府观》,《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5期:92-95。
517. 陶广学:《从<礼记•王制>考辨曹操的<对酒>》,《许昌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41-43。
518. 徐婷:《两种诗风、两种人生向往的并美交辉——曹操<短歌行•对酒>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两点比较》,《名作欣赏》2014年No.487第35期:93-94。
519. 刘英:《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其塑造》,《文学教育(下)》2014年No.312第12期:116-117。
520. 熊恺妮:《非语言符号系统下的曹操形象》,《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56-58。
521. 吴钱宽:《斯乃真男子——析曹操诗文 见其人本色》,《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No.380第3期:21-22。
522. 张振龙:《曹操创作对引<诗>传统的发展及其文学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77-85。
523. 张承宗:《唐诗中的曹操形象——读<丹青引><邺城引>及<铜雀台>诗》,《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90-96。
524. 朱家慧:《曹操令文中的主体形象》,《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97-99。
525. 陈田田:《朱元璋与曹操诗歌比较研究》,《蚌埠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81-184。
526. 朱湘铭:《从“互文性”视角看曹操形象“脸谱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42-44。
527. 陈田田:《曹操诗歌与散文语言风格比较及其成因》,《皖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84-87。
528. 袁捷:《论曹操和曹植的忧患意识——以诗歌为角度的考察》,《潍坊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117。
529. 祖秋阳,木斋:《论曹操的士人情结》,《琼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12-16。
530. 程勇真:《论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92-97。
531. 章紫璇,吴怀东:《曹操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反思》,《黄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61-65。
532. 魏宏灿,张兰:《曹操父子的酒情结》,《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102-106。
533. 冯雨婷:《论曹操的教令文》,《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18-21+28。
534. 谢青筱:《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比较.潍坊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20。
535. 祖秋阳,木斋:《曹操诗歌的分期及其在诗歌史地位的重新认知》,《琼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8。
536. 赵立春:《从唐诗看唐人对曹操的评价》,《钦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12-15。
537. 董家平:《曹操是否改造文章的祖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99-105。
538. 杨波:《从明代三国戏看曹操形象的民间传播》,《中州学刊》2016年No.240第12期:148-153。
539. 何丽:《<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20-22+32。
540. 宋庆中:《<莫斫铜雀砚图>与<续琵琶>曹操形象塑造意旨》,《曹雪芹研究》2017年No.13第1期:12-23。
541. 王彬彬:《历史的真实与人性的真实——从<蔡文姬>到<曹操与杨修>》,《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123-129。
542. 易思平:《试论曹操创作<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三畏”心理》,《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109-112。
543. 孔德明:《曹、王<槐赋>:曹操治政的赞歌》,《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38-41。
544. 信中贵:《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阐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6-8。
545. 谢保成:《“照着我写”与“替曹操翻案”的纠结——看程派名剧<文姬归汉>想到郭沫若写<蔡文姬>》,《郭沫若学刊》2017年No.120第2期:35-40。
546. 魏宏灿:《曹操父子的绵绵乡情》,《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119-123+128。
547. 付兴林,史秀洋:《曹操形象在宋词中的接受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11-16。
548. 李月:《曹操<短歌行>的结构特征与赏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93-95。
549. 韩卓异:《曹操诗歌人文精神浅见》,《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99-101。
550. 贾名党:《曹操“经学”述议》,《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60-65+92。
551. 孙绍振:《<三国演义>真、善和美的错位——曹操、周瑜和刘备性格的内在矛盾(上)》,《名作欣赏》2017年No.594第34期:97-103。
552. 贾名党:《论曹操对儒家诗学精神的实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11-15+20。
553. 孙绍振:《<三国演义>真、善和美的错位——曹操、周瑜和刘备性格的内在矛盾(中)》,《名作欣赏》2018年No.597第1期:125-129。
554. 邢灿:《曹操<苦寒行>本事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No.251第1期:90-92。
555. 孙启祥:《也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5-12。
556. 孙绍振:《<三国演义>真、善和美的错位——曹操、周瑜和刘备性格的内在矛盾(下)》,《名作欣赏》2018年No.600第4期:118-124。
557. 贾名党:《曹操作品引用<论语>述论》,《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60-65。
558. 吴大顺:《《曹操“拟乐府”与建安风骨的发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77-83。
559. 李万营:《曹操故事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天中学刊》,2018年第1期:19-24。
560. 李聪聪:《曹操的形象透视刍议——以表文作品研究为例》,《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41-44。
561. 李金泽:《论曹操裂变人格与<短歌行>的主旨关联》,《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3期:107-110。
562. 王萍:《比喻意象对曹操诗风形成的促进作用》,《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86-89。
563. 李同恩:《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中州学刊》2018年第7期:133-137。
564. 崔婷婷:《曹操<短歌行>情感脉络探究》,《语文建设》2018年第26期:37-39。
565. 陈瑞:《曹操对孔孟思想的扬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104-106。
566. 蔡欢江:《论曹操形象的恶之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9期:13-18。
567. 潘司颖:《曹操的神仙思想》,《名作欣赏》2018年第35期:150-152。
568. 郭译心:《<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曹操》,《名作欣赏》2019年第7期:96-99。
569. 张东昀:《“雅好慷慨”——曹操诗歌品赏》,《鄂州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62-64。
570. 付开镜:《文学与音乐嗜好消磨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志》,《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5-10。
571. 赵瑞莲:《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多重性格》,《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126-128。
572. 汪雪:《曹操的生命意识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99-103。
573. 陈立琛:《略论<三国演义>中关羽、曹操的互动》,《名作欣赏》2020年第8期:47-48。
574. 余佳:《“气爽才丽”与“淫荡哀思”——曹操政治诗学辨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98-102。
575. 牛联欢:《曹操、刘备、孙权用人策略及成败》,《名作欣赏》2020年第20期:62-63。
576. 袁书会:《论<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以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人为例》,吕梁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1-6.
577. 谢章辉,王智汪:《论曹操诗文中的汉室情结》,《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578. 高子倩:《中唐曹操形象“臣僚化”新变研究》,《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13-18。
579. 颜建真:《北大简<周驯>“周成王燔谮书”与<三国演义>曹操烧信关系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20年第4期。
580. 何红梅:《清代<红楼梦>评点中与曹操有关的批语》,《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44-48。
581. 赵英迪:《浅谈曹操<短歌行>中的慷慨之“忧”》,《今古文创》2021年第33期。
582. 熊建军,顾兴德:《曹操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关系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583. 张楠,杨宁:《曹操<龟虽寿>意象及生命意识的品鉴》,《名作欣赏》2023年第8期:64-66+88。
584. 黄慧敏:《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试论曹操<苦寒行>》,《名作欣赏》2023年第11期:64-66。
【博士学位论文】
1.祖秋阳:《 曹操诗歌唐前接受研究》,吉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1. 顾震:《曹操公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2. 钱敏芳:《曹操诗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3. 李玉英:《曹操诗歌的情感审美》,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4. 温昭霞:《曹操诗文的个性追求》,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 何文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6. 韦运韬:《曹操诗歌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7. 何敏锐:《曹操文章“儒”、“法”思想承袭及笔法特征探微》,河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8. 毕小超:《曹操诗歌美学思想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0硕士论文。
9. 潘景岩:《曹操“令”体文研究》,延边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0. 钱钰玫:《论曹操公文写作的历史贡献》,广西师范学院。
11. 金业焱:《论曹操的焦虑心理及其文学创作》,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12. 王勇:《 论民国时期的曹操研究》,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3. 闫利纲:《<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形象源流探析》,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4. 张晶晶:《中国文学史中的曹操书写1900-1949》,云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5. 刘晓阳:《 曹操散文研究》,山东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16. 张检:《曹操形象文学传播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17. 曹龙:《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渤海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18. 伍鹏飞:《 曹操诗文用典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19. 张露菲:《 曹操曹植表文比较研究》,《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0. 徐培培:《曹操奏议文研究》,延安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1. 钟季源:《 三国时期曹操形象研究》,《三峡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2. 梁依霄:《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3. 梁依霄:《 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4. 陈玉萍:《明清曹操诗接受研究》,河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5. 蒋慧敏:《 服务于形象创作的语用序列研究与应用探析》,东华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统计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