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首页 >> 基地刊物 >> 中国赋学 >> 正文

《中国赋学》(第六辑)目录与摘要

编辑:程紫丹 预审:胡传志 终审:胡传志  添加日期:2025-10-31

名家特稿


赋学文献整理研究的经典化问题

许结

图片

摘 要:赋学文献的经典化源于时代共识、历史检验及技艺传承的多重作用,其核心在于赋体文学的独立性与汉语语言特性的彰显。自《汉志·诗赋略》确立赋体分类,历代赋集编纂与批评文献通过创作摹写、理论构建和实用功能推动经典形成。汉代骋辞大赋、唐宋律赋及清赋选展现了赋体在不同阶段的艺术特征与社会功用,而祝尧《古赋辨体》、郑起潜《声律关键》等文献则通过辨体、技法规范与历史反思强化经典意义。赋学经典既承载美刺讽喻的政教功能,亦体现语言艺术的独特价值,其整理研究需兼顾版本校勘与当代学术重构,以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

关键词:文献经典化 赋体文学 辞赋批评 创作技艺 赋集编纂


“辞人”“献纳”与“润色鸿业”考实

易闻晓

图片

摘 要:班固《两都赋序》称武、宣“言语侍从之臣”“润色鸿业”,包括“公卿大臣”“日月献纳”,又在《汉志》中列举“辞人”“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复于同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述武帝得人的“文章”之属,又于《严助传》列举贤良对策诸人,其于“辞人”“言语侍从之臣”“方正贤良文学”交互不清,所述诸人既多重叠又非对等,古今对此罕有明辨,致使“辞人”“献纳”与“润色鸿业”观念泛化,以为武、宣诸人都是作赋献奏歌颂。实际上“公卿大臣”公孙弘,“言语侍从之臣”主父偃、终军、徐乐、胶仓等并不为赋;其作赋者如“公卿大臣”倪宽、孔臧、董仲舒、刘德、萧望之,“言语侍从之臣”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等并不献纳颂上。同为“言语侍从之臣”又被视为“辞人”者只有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扬雄诸人,其他人或有献纳,但即使如司马相如也不是凡赋必献,整体上诸人献奏歌颂之赋极少。何况武、宣之前赋作概非献奏汉廷,《汉志》载录赋作绝大多数不是“润色鸿业”,后汉大赋如《两都》《二京》主讽非颂,而且多为骚体,包括前汉骚体都抒己志,不在献颂之列。对此必须逐人考察,并从武帝“雄材大略”及其“致人”之策和内外事功看待武、宣赋盛。

关键词:辞赋 献赋 司马相如 辞人之赋 润色鸿业




辞赋艺术研究


对话东坡:文徵明的《赤壁赋》书写

潘务正

图片

摘 要:文徵明好书苏轼前后《赤壁赋》。他将此二赋作为日常书写练笔的文本,每每于清晨、午夜抑或雨后、雪中书之,或书此以尽砚中余墨。文氏在清雅的山房及月夜的石湖中书写此赋,情景的相似,往往别有会心,书之以尽其兴。文氏书此二赋,集中在中年从官场退归林下之后,直至生命的晚期。在书写此二赋时,亦有宽慰官场失意之用。经过多年的磨炼,文氏在晚年还补苏轼之书,直接与东坡对话,向前贤致敬,从听者转换为说者。文徵明书写《赤壁赋》,成为书法史和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事件。

关键词:苏轼 《赤壁赋》 文徵明 对话

“士不遇”的政治献志:论王褒《洞箫赋》的规制与题旨

安生 贾文霞

图片

摘 要:王褒既秉承屈骚发愤抒情的悲慨,又固守儒家道德节操的中和,辅以赋家娱君献志的政治现实,而成《洞箫赋》。《洞箫赋》不仅学《橘颂》文辞,亦学《橘颂》文法,依《橘颂》立义而有“颂”旨:美颂箫干材质以自托。其言语侍从的赋家身份,献赋作颂以待诏的政治命运,在“知己知遇”的政治希冀中蕴藉成一种共通的政治郁结——悲“士不遇”的忧患。而“赋者,古诗之流”的赋论观构成支撑《洞箫赋》具有“诗义颂旨”的理论基础。《洞箫赋》不惟“体物”刻画之作,更是“言志”发愤之作。

关键词:王褒 《洞箫赋》 《橘颂》 士不遇




文本研究


《离骚》到《上林赋》:早期辞赋中人神双重空间的分与合

谭婷 邵杰

图片

摘 要:从《离骚》到《上林赋》,早期辞赋中人神双重空间构建经历了由分到合的历程,前者在巫术神话的熏染下呈现人与神相对分离的文学空间,神仙空间是苦闷的作者寻求个人精神解脱的特殊区域;后者则表现出鲜明的人神合一倾向,赋家将神仙空间纳入到人的现实空间中,并以人所处的现实空间为主导。这种分合过程是辞赋由娱神转向娱人的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汉赋 楚辞 司马相如 文学空间

赋史上的新变——以马融《广成颂》为例

陈罕含

图片

摘 要:马融《广成颂》为范晔《后汉书》全文具载,足见此文于赋史、于当日历史情势,皆有重要意义。《后汉书》叙述此赋上奏时间为元初二年(115),以往虽有学者表示怀疑,然将赋文信息对照正史记录,仍为最可信的系年。《后汉书》对此赋创作原因的理解存在偏差,实则马融上奏此赋的真正意图,在于讽劝邓太后尽快还政于安帝。除了最为关键的“蒐狩”之义外,在赋作中他还利用了一些典故、技巧,显示出古典与今事的巧妙融合。《广成颂》是目前已知首次将畋猎完全正名、合理化的赋作,这种新变后代几成绝响。《文选》不收此赋的重要原因除了其鼓励大规模杀戮行为的“畋猎”活动外,当与其政治寓意有关,不合萧统的太子身份、皇家立场。

关键词:《广成颂》 马融 蒐狩

张球《贰师泉赋》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探析

陈阳 阿进录

图片

摘 要:《贰师泉赋》以敦煌悬泉为写作对象,是敦煌俗赋中少见有署名且由本地文士独立创作的赋文。其作者张球是一位青年时期由南入北入幕归义军并终老敦煌的传奇人物。这篇创作于张氏归义军初期的作品,在歌颂张议潮反蕃归唐历史壮举的同时,也展现了晚唐丝路政权强烈的华夏归属意识。361字的赋文中,大量地名、人名称谓的运用和贰师故事的生动改编让这篇赋文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立足于敦煌石窟所存三份《贰师泉赋》写卷,结合张球生平及其他作品细致探讨这篇俗赋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张球 贰师泉赋 创作背景 文化意义




赋史研究


东汉京都赋的地域书写——以班固《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为例

桑东辉

图片

摘 要:在《昭明文选》中,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是“京都赋”这一门中的鸿篇巨制,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赋的宏丽铺排,而且是历代京都赋的翘楚。从共同性上看,班固和张衡作为东汉初年的文学家,在对待西汉旧都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的问题上,都坚持扬洛阳抑长安的基调,通过对比东、西两个京都在地理位置、风俗民情等方面的优劣,凸显了东都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洛阳作为都城的道德合理性。相比较而言,由于班固和张衡所处的时代稍有前后差异,社会危机程度亦不同,因而,张衡的《二京赋》较班固的《两都赋》除了体量上更为宏大藻丽外,其讽谏功能也更加明显,表现出更强烈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京都赋 文学地理 班固 张衡

巡游告退,归田方滋——论汉晋辞赋归宿书写的嬗变

蔡琪

图片

摘 要:楚地巡游主题文学导源于巫术。屈原《离骚》首创巡游书写后以归宿书写结尾的模式,归宿书写遂成为辞赋领域的公共话题。归死(《离骚》)、归仙(《远游》)与归田(《显志赋》)树立巡游主题文学下归宿书写的三种范式。张衡《归田赋》宣明归宿书写的独立,归田书写谱系就此生成并进行扩容。纵览归田书写谱系,复返自然而欲归田取代政治失意而欲归田成为新的旨归,故汉晋辞赋文本中的失志者形象走向隐没的同时,隐者形象竞相登场。陶潜《归去来兮辞》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隐者的经典形象。

关键词:汉晋辞赋 巡游主题 归宿书写 失志者 隐者

永嘉学派咏物赋对柳宗元寓言文学的接受——以薛季宣、陈傅良辞赋创作为中心

郭媛

图片

摘 要:柳宗元首创独立寓言体,使其成为讽刺文学的重要形式。柳宗元寓言能够借物喻理,融现实于寓言之中,通过千姿百态的形象美,多喻、隐喻等手法的荒诞性来体现其匡时济世的热情。宋代永嘉学派辞赋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体现出辞赋真实幽默的特点,辞赋铺陈夸张的叙事风格体现骚体赋的寄情特质,从而体现其对柳宗元赋式寓言的书写。永嘉学派寓言赋践行柳宗元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促进了柳宗元“褒贬讽喻”的创作风格,对柳宗元寓言文学的接受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柳宗元 寓言 永嘉学派 咏物赋 接受




赋学文献研究


清赋存目及残句考

牛海蓉

图片

摘 要:清朝科举虽不考赋,但庶吉士馆课试赋等制度的实施,仍然大大刺激了清赋的创作,清代现存以“赋”名篇的辞赋及“七体”作品近23000篇。文章对清赋进行了钩沉与辑佚,得清赋存目113篇,赋卷21部,残句若干,按时间顺序以类相从,以见有清一代辞赋创作之洋洋大观,并有助于清赋之研究。

关键词:清赋存目 赋卷 残句 钩沉 辑佚




域外赋学研究


文本内证的延展: 霍克思《楚辞》研究述介

肖盈盈

图片

摘 要:霍克思英译全本《楚辞》之《南方之歌》新版导论、导读与楚辞研究论文,为英语世界读者提供了理解《楚辞》所需的文化、历史、地域、神话、宗教等背景知识。霍克思运用文本内证、文献互证、文本重构等研究方法对屈原其人及《屈原列传》真伪、《楚辞》纂辑、《楚辞》作者与创作时间、楚地巫术、宗谱世系、求女母题等楚辞学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考证,构建出逻辑自洽的霍氏楚辞研究体系,是中日学者楚辞文本内证研究成果的延展。无论霍克思论证结果是否为定谳,其楚辞研究成果有待学界覃思深研。

关键词:霍克思 《楚辞》研究 文本内证 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