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晋赋的写实走向及其思考
内容摘要:晋朝是玄言盛行的时代,也是文学注重写实的时代,晋人批评汉赋“虚而无征”,自述赋作可“稽之地图”“验之方志”,充分说明其赋体写实的特征。而论述其因,又主要有四大视点,分别是以其形态与主题呈现的赋迹,玄语与物性呈现的赋义,地志与纪行呈现的赋象,以及序志与明理呈现的赋心。由此考察晋赋的写实走向,既是一代征实文学思潮的文体表达,也是整个赋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晋赋“随物赋形”的人生理趣,是对汉赋“虚辞滥说”的反动,同时也启导了唐宋科举考赋功利化创作现象的盛行。
关键词:晋赋创作 形态主题 玄语与物性 纪行与序志 写实走向
作者简介:许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过专著《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等。
经学与汉代经生及赋家群体
内容摘要:“六经皆史”,其本“先王之陈迹”“王教之典籍”,先秦诸子多为称述,而惟孔子从周,借以发明政教伦理,其后弟子相传,及汉益以师徒、家法授受,或章句训诂,或阐发大旨,遂为经学。武帝“表彰六经”,诱以利禄,卒成经学之盛。汉代经生群体庞大,且多致高位,其传经系统具有封闭性、保守性、排他性以及派系之间的争斗性;而赋家小众,沉沦下僚,不可等观,为赋则本创作,多出凭虚想象,不同经训章句。经生为赋者寡,赋家通经而不为传训,分属两个不同的群体。经生与赋家并非同道,其平生为学、事业、行事及其所致利禄名位殊越,不可同日而语,乃至心中所思、目前所示、口中所言、笔下所书俱非同然。凡言汉赋“经学影响”,当明此一前提,殊免混同本原,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尤为要义。
关键词:孔教 汉代 经学 赋学
作者简介:易闻晓,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诗赋研究的语用本位》等。
赋与书的互文
———陆机《文赋》的书法演绎
内容摘要:陆机《文赋》深得书家的青睐,书写者自王羲之以后络绎不绝。书写此赋,一个重要的意图是学文,故对赋中感同身受的段落书写频次颇高。赵孟頫书《文赋》,曲尽文之“变态”,赋之结构影响着书写节奏的变化,文家之情绪左右着书家的笔法,书家用轻重大小的错综布局展示赋文的重心所在,并以不同的书体呈现赋之“曲尽为文之态”的成就。但董其昌批评赵书并非以晋人书法写晋人文,只是“姿媚横出”,而缺少王羲之书法“奇宕潇洒”的风致。董书追求晋人之韵,书写时注重字的“瘦”或“壮”,以及布局结构的疏落之美。在书《文赋》的策略上,一些书家为锻炼“行气”而书全篇,另一些书家则在作品某些描写的感发下即兴而书,属于“遣兴”,书写《文赋》,可以实现不同的创作目的。书赋的行为也在另一个领域让《文赋》得到经典化。
关键词:《文赋》 书法 互文 行气 遣兴
作者简介:潘务正,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出版过专著《清代赋学论稿》等。
陈绎曾的楚赋美学观
内容摘要:元代赋美学有两个理论高峰:祝尧的古赋文体观、古赋美学史观和陈绎曾的古赋美学观,自明、清至今日,祝尧的古赋文体观和古赋美学史观得到了学者更多的传承和研究,陈绎曾的古赋审美创作观则相对不那么受人重视。陈绎曾的古赋美学观主要是针对先秦两汉古赋的美学认知,其主要理论形态是古赋审美创作论,陈绎曾在其创作论中主要对古赋创作所依据的美的尺度、创作所要实现的古赋美的形态和格调,以及古赋审美创作的方法等作了具有创新性的、深刻的、细致入微的讨论,其讨论不仅赋予了古赋美学理论以实践品格,而且对古赋活动的文学美学本质也给予了别具一格的理论揭示。陈绎曾在讨论中,将很多传统的美学或文学美学的范畴用于对古赋美学问题的理论沉思与说道,将它们转型为古赋美学范畴,这样的语用既多元全面地揭示了陈绎曾对古赋美学本质和特征的揭示,又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赋美学自身的语言边界,并因此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理论与思想之世界的边界。
关键词:陈绎曾 楚赋 情本理辅 三极(极真、极活、极超) 丽
作者简介:刘朝谦,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出版过专著《赋文本的艺术研究》等。
白族文人王昇及其《滇池赋》考论
内容摘要:白族文人王昇是元代云南文人之翘楚,今存其父及其本人之墓志铭,不仅能考见其家世生平,而且可从中见出元代云南文人从释儒向儒士之转变。其《滇池赋》是一篇描写滇池及昆明之山水和人文的成熟赋作,出自西南边地的白族文人之手,难能可贵。元代云南已具备辞赋生成的条件,《滇池赋》的出现拉开了云南辞赋史的帷幕。
关键词:白族 释儒 滇池赋 云南辞赋
作者简介:冯良方,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汉赋与经学》等。
清代赋学史上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
内容摘要:乾隆五十三年的赋学成就大致包括:辞赋创作,有邵晋涵、吴锡麒等《圣驾巡幸津淀赋》,刘凤诰《恭纪平定台湾赋》,张惠言《游黄山赋》《黄山赋》,凌廷堪、焦循、王家相等结合自身经历所作不同题材的体物叙事赋;赋论赋话,既有浦铣所撰《历代赋话》与《复小斋赋话》的刻印,又有袁枚、杨宗岱、浦铣等人的赋话序跋;赋集赋选,有菑耕堂刻《会稽名胜赋》、世德堂重镌《律赋衡裁》等。通过考察此年赋作赋论及赋文献的编刻成果,可知赋作者自觉叙写平定边邑和皇帝巡行天下文治武功的家国情怀、重视赋学批评及其文献建设的文化学术自觉,也可管窥乾嘉乃至清代赋学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清代赋学 乾隆五十三年 赋创作 赋话 赋文献整理
作者简介:何新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中国赋论史》等;谈太辉,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发表过论文《浅论清末之民国时期楚剧在汉口的生存困境》等。
试论赋中“繁类成艳”的修辞体认与破体互文
内容提要: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繁类以成艳”的说法之后,“繁类成艳”即成为后世认知汉大赋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钱钟书基于它在剧本、小说等其他文本中的互文应用,在《管锥编》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微。但由于钱钟书未曾对此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故“繁类成艳”这一特征仍未得到充分认识。实际上,作为一种成熟于“赋”文类的独特修辞,“繁类成艳”的形成不仅有其物类、文风、语体等多重历史渊源,同时自身存在着“炫博”与“代用”的双向体认。而“繁类成艳”在其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又早已轶出了其原始范围,并在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类中产生了一种破体互文现象。
关键词:繁类成艳 赋 钱钟书
作者简介:张思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出版有专著《古典诗学与比较诗学》等。
文献研究
《赋汇题解》的特点、阙误和补正
内容摘要:清倪一擎《赋汇题解》是一部对《历代赋汇》所有赋题进行诠释的解题类著作,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古代赋体文学广博浩瀚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当时的文人士子快速理解《历代赋汇》所收赋篇的主题和内容。《赋汇题解》具有赋题求全、语言简洁、征引富赡、按语精到等特征,但也有不标出处、内容粗浅、知识缺漏等弊端,尤其是出自四书五经的赋题,古人习见,大都从略。校证该书时需要加以补充、匡正,以便今人阅读、利用,进而对历代赋的广博内容和百科性质展开研究。
关键词:《赋汇题解》 特点 阙误 补正
作者简介:踪凡,本名踪训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中国赋学文献考》等。
《历代辞赋总汇》“清代卷”阙误考述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从“收集采录问题”和“作家作品问题”两个方面对《历代辞赋总汇》“清代卷”的阙误进行考述。前者之“误收”,除大量明遗民误入“清代卷”,又考出23处误收例证;“重收”则有38例,“所收为残篇或衍文”5例。后者之“作家生平有误”,考订出29例;“作家生平失考或太简略”,详考凡28例;“一人分列两处”33例,“题目或韵字有误”7例。
关键词:《历代辞赋总汇》“清代卷” 阙误 误收 重收 作家生平
作者简介:牛海蓉,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著作《金元赋史》等。
《历代赋汇》注解文献流传谫论
内容摘要:《历代赋汇》的编纂是中国赋学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该书系康熙皇帝御定,大学士陈元龙编撰,地位尊贵,故盛极一时,在乾隆年间还出现了吴光昭《赋汇录要笺略》、倪一擎《赋汇题解》、陈淦《赋汇题注》等注解类文献。可惜这些文献流传不广,濒于失传境地。究其原因,恐怕与《历代赋汇》卷帙浩繁、受众较少,不能满足文人士子对作赋技法的需求,以及注解类文献多为单注本、自身抄撮类书、质量较差有关。这些文献虽然在清代没有受到太多重视,但是对考察《历代赋汇》的传播、研究清代赋学、理解赋意及赋题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历代赋汇》 注解文献 流传 清代试赋 引书
作者简介:董龙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汉赋四大家”考论
内容提要:“汉赋四大家”,其来尚矣。始于左思对“夸虚”的指摘,刘勰本之,是说日衍。随着汉赋经典化,四大家并举渐成风行之势。逮及清代,已近常谈,论者多目扬、马、班、张为赋之典范。然迟至民国,“汉赋四大家”之名方为定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借赋学专著风行学界,遂约定俗成,而为专业术语。关于“四大家”的论评,也发生“由贬到褒”的转圜。“汉赋四大家”不仅是一个称名问题,寻其奥府,则可窥四大家的经典属性在于大家气度、学问博通、凭虚之妙。四大家不仅为作赋提供范式,还为赋学理论奠定基础,二者并彰,遂有可具审视的赋学意义。
关键词: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 扬雄 班固 张衡
作者简介:王飞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过论文《翰林院与科举的双向互动》等。
汉代赋家籍贯分布与流变的状态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通过汉初至武帝、宣帝至西汉末、东汉、建安四个阶段赋家籍贯在中国十二个文化区的分布及其原因的探讨,不仅可以构建赋体文学在汉代版图的传播面貌,还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汉代 赋家籍贯 分布与流变
作者简介:邓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发表过论文《由<汉志>编撰实情考论“赋略”分类与排序》等。
海外赋学
建安时期的美食诗学:中古早期中国的食物与记忆
内容摘要:原文“Gastropoetics in the Jian′an Period:Food and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载于《Early Medieval China》2018年第24期,作者高德耀(Robert Joe Cutter,1947—),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汉学家、孔子学院院长,代表作有《斗鸡与中国文化》(The Brush and the Spur: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ckfight,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9)、《曹植诗赋集》[The Poetry of Cao Zhi(192—232), De Gruyter,2021]。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多种体裁作品探讨了宴饮在建安文学中的重要性,梳理了涉及饮食意象的诗歌发展阶段,并分析了宴饮写作的社会价值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记忆。
关键词:公宴诗 宴乐 饮食文化
作者简介: [美]高德耀撰 阮诗芸译,阮诗芸,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赋之音乐效果英译研究———以康达维<文选·洞箫赋>为例》等。
研究综述
2023年赋学研究年度报告
现代赋学研究体系的形成开始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陈去病《辞赋学纲要》、陶秋英《汉赋之史的研究》和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赋史大要》是这一时期的经典论著。20世纪50—80年代,赋学研究在港台、日本和欧美蓬勃发展,代表性著作是台湾学者张清钟《汉赋研究》、香港学者何沛雄《读赋拾零》、日本学者中岛千秋《賦の成立と展開》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赋学研究开始炽热起来,并带动了港台和海外赋学研究的发展。近十年来,赋学研究空前繁盛,非常多的学者投入赋学研究的领域,新的著作、论文层出迭见,研究动态更新极快,这就需要我们对于赋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及时的总结。于是我们决心推出赋学研究年度报告,供学界参考。
2023年度的赋学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出版专著7种,发表赋学论文300余篇。
作者简介:程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从律赋格到文章学———论唐代律赋范畴向宋代文章学的整体迁移》等。
新书推介
开拓古典文学研究的新境界———读王思豪《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
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一种十分重要的文体。然而由于早期赋体的界限较为模糊,对于汉代哪些作品是赋,哪些作品不是赋,后人一直没有十分清晰的界定,加上唐前赋集、别集大多已经亡佚,汉赋名篇靠寄生于部分总集以及类书中传世,因此汉赋的研究在20世纪之前一直是较为薄弱的,常常掺杂在诗歌、散文等文体中受到关注。汉赋研究的兴盛主要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至新时期以来,成果则愈加丰硕。在取得较为可观成绩的同时,也可发现,汉赋研究仍需要向纵深拓展,例如对传统的一些概念、判断,如何认识,如何落到实处,都是值得思考的。王思豪教授《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一书(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以下简称《互证》)正是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优秀成果。
作者简介:蒋晓光,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汉赋与汉代礼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