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上午10:00,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云端诗谭”系列讲座拉开序幕。首场讲座“中古诗学研究三人谈”邀请到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研究员,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傅刚教授担任主讲人,讲座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刘运好教授主持。
刘跃进先生言简意赅地分享了三条结论性的观点:首先,要系统地整理资料,体现时代的特色。资料整理,不仅仅是大规模的汇编,还需要我们的智力投入。今天有充分的文献占有条件,有中外视野,我们可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其次,研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文学,一定要走出文学,不能再抱着过去《文学概论》里的“文学”来研究了,我甚至认为所有的学术成果、文化成果都应该纳入到文学史家的视野。这叫走出狭隘的文学方域,走进历史的深处。第三,今天研究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文学历史,必须重新回到经典,回到中国立场。经典本身就是一个历史选择,对经典要重新阐释,而现在的学术趋向是逃避经典,认为经典被大家说尽了,许多二流、三流乃至于不入流的东西进入我们的学术视野,这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亵渎。中国文化的骨干在经典,只有回到经典,才能回到中国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是建立在经典基础上的,尤其是中华文化上。
詹福瑞先生围绕着“两个传统、三大文化背景”来回顾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研究概况,两个传统分别是“义理、考据、辞章”传统和欧洲科学研究观念形成的现代文学研究路径。此二者再加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学研究,又构成了三大文化背景。同时詹先生指出目前研究所取得的三大成就:其一,建构了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其中文献是知识体系里的基石,文学史是脉络,专题研究是基本内容。其二,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现代研究范式。其三,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本时期学术水平的成果。詹教授认为传统的方法仍然是有效的,这一时期的文献整理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专题研究还有很多的研究空间。我们研究过的问题并不是不可以再研究了,有些研究仅仅是表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不管是从历史的研究方法,还是其他的研究方法,研究文学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读书,要能对文本做出准确深入的理解。
傅刚先生结合具体的实例指出目前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越来越脱离文本、文学史,更多地向历史、哲学方面发展的风气,提出坚持以文学史研究为核心,使其他学科为研究文学史而服务的原则。他主张要充分地利用历史、语言、哲学、文献等其他的手段,来解决文学的问题、文学史的问题。对待海外文学研究成果要慎重,不可盲目崇拜。海外学者的成果有他们的立场和背景,未必都正确。傅刚先生强调文献学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要充分把握好文学史研究跟文献、文学批评史之间的关系,三者实为一体,只有具有综合性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文学研究服务。还要对这一个时段的特征、性质,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研究。
本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方式举行,百余位校内外师生共同聆听了三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