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至3日,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论坛在安徽芜湖金鹰尚美酒店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海内外20余所高校的5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于2日上午召开,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项念东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辛涛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林宗正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作大会致辞。
辛涛副校长致辞
胡晓明会长致辞
辛涛副校长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办学情况。胡晓明教授阐述了中华文论话语建构的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发掘、梳理与重建,理论体系的发现与建构,以及价值体系的了解与传递,并期待各位专家推陈出新,挖掘中华文论的宝矿。黄维樑教授提出,“文明互鉴”既要向西方学习,也要重视输出,要在交流互鉴中推陈出新。南京大学徐亦然老师宣读林宗正教授致辞,回顾了近四十年北美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对中华文论话语建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介绍了文学院与诗学研究中心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感谢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对本次会议的支持。
黄维樑教授致辞 徐亦然助理研究员宣读林宗正教授致辞
项念东教授主持 胡传志教授致辞
论坛设主题发言与小组讨论共五场。第一场大会主题发言由安徽师范大学李平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担任评议人。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对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方法进行反思,以“兴”为例,介绍了概念史、观念史研究的三种方法。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论说了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立的“情采-通变”文论体系以及构成该体系的中西文化背景。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论述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象的“本体”概念与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分析了六朝至清代对“池塘生春草”的阐释,认为兄弟关系、赋诗创作、梦与神助是围绕这一千古名句诗学阐释的四个核心要素。
第二场大会主题发言由浙江大学张节末教授主持,武汉大学高文强教授评议。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论述了“文化心灵诗学”的建构体系。四川大学刘文勇教授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评析了当下中华文论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种种“焦虑”。四川大学普慧教授结合汉语史、民族史与佛教史考察成语“胡说八道”的变迁,说明丝路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安徽师范大学张勇教授从心性本体、陶炼真性等角度分析了六朝佛教诗学的本体与本质,揭示了儒释道三教互鉴与六朝佛教诗学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2日下午,小组讨论在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各组专家切磋学术,气氛热烈。第一场由华东师范大学赵厚均教授与南京大学徐亦然助理研究员担任主持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煜教授与南京大学刘重喜教授评议。浙江大学张节末教授就“比兴”与“比象”展开论述,认为“比象”有可能成为中国美学的“元范畴”,为“比兴”提供世界观的基础。南京大学刘重喜教授探讨了冯班书学与诗学思想中的“意法论”。武汉大学高文强教授论述了佛教般若观对刘勰《文心雕龙》写作的影响。南京大学徐亦然老师针对南北朝隋唐佛典与经学阐释文本中对“势”的解释,分析了“势”作为批评概念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赵厚均教授就“物之诗学”的建构提出自己的设想,包括物色与物候、风物与造物、观物与玩物若干层面。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煜教授探讨了王士禛诗歌中的江南风物书写。江苏师范大学胡政教授梳理了北朝文学批评中“不通击难”的风气并探析其缘由。安徽师范大学黄瑞老师考察了汉代神话中的文化书写、诗性智慧与美学观念。安徽师范大学黄诚祯老师对刘勰“摹极写真”说的理论内涵及深层肌理进行了剖析。
第二场分组讨论由安徽师范大学李伟教授、蔡德龙教授担任主持人,由安庆师范大学方锡球教授、黑龙江大学刘顺教授担任评议人。刘顺教授从身体、观法和声韵入手,挖掘两宋诗歌文本中的“卧看”诗的诗学与画学意义。蔡德龙教授从阐释学角度对桐城派解经再发掘,认为晚清桐城派找到了汉、宋学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其阐释路径与风格的变化等均带有阐释者身份特色与时代新意。江苏师范大学韩文涛副教授关注到晚唐道教领袖杜光庭的大量清词创作,就文体规范、适用范围和艺术水准等方面对其特点与影响进行论述。安徽师范大学刚祥云老师论证禅门教义的简化、禅风理趣的生活化以及僧家与文士因交游而掀起的“援禅入艺”和“游艺参禅”之风,揭示了禅门与“艺术界”关联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影响到禅宗美学由中古向近古的转进。安徽师范大学张思桥老师从类型学角度考察了“唐宋诗之分”的不同向度,认为“比较”与“变革”两种向度分别对应“文化类型”与“历史类型” 两种思维模式。方锡球教授认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建构了“为情”与“造文”相互对立又相互激发的创作关系,形成了具有生生之力的互相征服、不断生成的文本结构关系。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指出,文学理论应回到文学本位,建立在审美感悟的基础上,让理论更贴切文学的属性,扎根于对中国古今文学实践的理论阐释,用中国话语建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增强阐释力,引导文学的未来发展,迎接中国文论的“能动”时代。安徽师范大学项念东教授总结了王国维诗学考据工作中词籍考订、戏曲文献考录和曲史考证的三方面内容,认为其经史考证中的诗学语词考据有助于构建诗学考据学体系。安徽师范大学张公达博士分析了明代心学家湛若水的文学思想与创作之关系。
第三场分组讨论由台州学院高平教授、韩山师范学院殷学国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姚爱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方頠玮副教授评议。安庆师范大学叶当前教授阐述了宋代艺术理论家朱长文的理学人生。殷学国教授详细论证了儒家从“成德”到“成仁”的思想进路。安徽师范大学刘颖副教授论述了她对建构“经世”诗学思想体系的思考。方頠玮副教授探讨了晚清新小说中的“未来”叙事及其现代意义。安徽师范大学朱憬臻博士分析了禅学直觉思维对“拾得”诗歌现象的形成及创作实践产生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姚爱斌教授通过对范希衡译布封文章的版本考察论述了“风格”与“文笔”的不同语义。高平教授通过对刘珏《增注东洋诗史》的解读呈现近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镜像。安徽师范大学黄江老师探讨了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中“断片”的方法与体系。安徽师范大学石涎蔚老师论述了哈拉维“身体装置”哲学在物质-符号、免疫系统、装置三个方面的理论突破。安徽师范大学战宇婷老师从韩炳哲与福柯的纠缠谈起,论述了福柯新自由主义治理术对“功绩社会”治理逻辑与主体自我剥削的探讨及理论潜能。
大会闭幕式于2日下午举行,由安徽师范大学张勇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赵厚均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蔡德龙教授、台州学院高平教授作小组总结,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做大会总结。在四位教授的精彩总结中,“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文/张公达 吴苏桐 钱佳佳 曹敏)
编辑:赵静 预审:黄振新 终审:胡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