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首页 >> 成果推介 >> 正文

《中国诗学研究》第一辑至第二十一辑总目录

编辑:赵静  添加日期:2022-08-05

第一辑

谢昭新:开创21世纪华文诗歌研究的新局面——2001年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综述(代序)

刘登义:在2001年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刘新跃:在2001年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杨义:在2001年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谢昭新:在2001年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蓝海文:20世纪华文诗歌的回顾与前瞻——新诗发展的十三个阶段

姜涛:“泛文学”立场与早期新诗观念的建立——从胡適对“诗”的构想谈起

张秉政:中国大陆当代诗歌发展的思考

罗振亚:后朦胧诗整体观

黄万华:升腾于东方仁者、西方智者间的想象——美华诗歌的历史管窥

方维保:从“原乡”到“本土”——海外华文文学的话语历程

蓝棣之:若干重要诗集创作与评价上的理论问题

龙泉明:泱泱诗国 定会再现辉煌

吴开晋:略论21世纪华文诗歌的发展走向

方然:关于国际华文诗歌“四化”之初探

有马敲:关于未来的诗和诗的传达

王一桃:关于《热带诗钞》的创作

谢昭新:在东西文化的融通中铸造真善美——论池莲子的诗

王宗法:海外赤子的情与思——读柯清淡的乡愁诗

吴尚华:现实观照与历史叙事——论台湾诗人渡也80年代诗歌的人文精神

刘士杰:独特的审美发现 别致的结构方式——读非马的诗

张应中:只有文字写满纸张——对70年代出生诗人创作现状的批判

陶保玺:让黑头发在诗世界飘起来——浅谈诗歌批评的五个层次及对创造性发展的期待

方维保:知性天空中的歌唱——论非马的诗歌创作

席扬:伦理、时空、意象——关于海外“华文诗歌”及其它文类修辞行为的泛性分析

赵小琪:中国和世界文学双重格局中的台湾现代诗

石兴泽:艰难的选择,悲壮的历程——艾青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诗学追求及其创作

税海模:关于宗白华“境界层深创构”美学理论的思考——兼谈华文诗歌的发展前景

杨四平:论从西方“即物主义”到中国“新即物主义”的变迁——里尔克与李魁贤之比较

后记


第二辑

王蒙:说“无端”

刘学锴:白描胜境话玉溪

陶文鹏:论李商隐诗的幻象与幻境

薛天纬:义山诗的清境

斋藤茂:李商隐诗歌表现考——以七律《牡丹》为中心

周建国:谈李商隐爱情诗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沈文凡:李商隐诗歌题材取向与艺术表现

汤华泉:关于李商隐《春雨》

吴振华:李商隐近体诗运用虚词的艺术成就

余恕诚: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

陈冠明:“三十六体”:宋祁总结、认定的骈文体派

鲁华峰:李商隐诗歌和四六文风格的多样性

梁桂芳:李商隐与道教

董乃斌: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论何其芳与李商隐的创作因缘

余恕诚:“诗家三李”说考论

崔建飞:毛泽东喜爱李商隐诗初探

刘学锴:从纷歧走向融通——《锦瑟》阐释史所显示的客观趋势

张明非:新时期李商隐研究的突破与期待

杨文雄:台湾李商隐诗研究述略及其研究路向探讨

森冈缘:日本京都学派汉学者铃木虎雄的李商隐观

谷曙光:新世纪李商隐研究的良好开端——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第三辑

张晶:李纯甫的佛学观念与诗学倾向

胡传志:《滹南诗话》与南宋诗论的联系与差异

方满锦: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文学性

高桥幸吉:金末元初文人论黄庭坚

胡传志:论金代文人对诚斋体的态度

董国炎:辽金元诗歌的价值观照

赵维江:辽金元时期北方地域文化生态与文学创作格局概观

黄震云:论辽代的韵文

贾秀云:《醉义歌》与契丹文人的精神状态

李正民:试论金代“国朝文派”的发展演变

周惠泉:金代诗人宇文虚中的诗歌创作

赵永源:论元好问《鹧鸪天》词的创作

刘达科:金末元初诗人房皞考论

王庆生:蔡松年年谱

狄宝心:元遗山诗集编年录

张立荣:元好问《唐诗鼓吹》的版本及其流传考

薛瑞兆 郭明志:新编金诗校订——兼评《全辽金诗》


第四辑

研讨现场

李润霞(整理):中国新诗史写作与新诗编选的问题与方法——关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朦胧诗新编》的研讨会综述

本体态势

蓝棣之:论社会、历史对于新诗形式衍变的影响

汪剑钊:诗歌的乌鸦时代

谭五昌:悲剧精神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

仇小屏:论章法在新诗里的运用及其美感类型——以正反法与宾主法为考察范围

张应中:新诗韵律略谈

诗潮流派

王烨:“革命”诗歌潮流的产生与二十年代文化语境的关系

游友基:九叶诗派“玄学”之渊源

北塔:牛汉诗歌:民族身份的认同与超越

方维保:四十年代:两种诗学思想的对立与互动探索

陈旭光: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从象征主义到英美现代主义的转向

罗振亚:原创与实验——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艺术倾向

谭旭东:八十年代中国儿童诗发展概观

杨克:个体生存的南方诗人

个案细读

骆寒超 骆蔓:新诗的“始作俑者”——论胡适的新诗

[日本]岩佐昌暲:虚构的风景——郭沫若早期诗歌《晴朝》的风景

谢昭新:论老舍诗学的“现代性”审美品格

杨四平:被理性与非理性纠缠着的食指

华文诗窗

陈仲义:海峡两岸:后现代诗考察与比较

古远清:日据时期的台湾诗歌理论批评

张健:周梦蝶情诗五式

姜耕玉:余光中诗歌的汉语表征

[新加坡]方然:跨界反思文化趋同现象——兼及华文诗歌在全世界的整合与繁荣问题

共享文本

程光炜 张洁宇(主持):臧棣《反诗歌》解读

新著推介

张桃洲:历史·叙述·语境——读程光炜著《中国当代诗歌史》


第五辑

余恕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文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徐炼:文道辩

郭建勋:诗体赋的界定与文体特征

王德华: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

王青:上古汉族讲唱艺术不发达原因新探——论声调语言对叙事长诗的制约

吴振华:也谈韵、律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与张中宇先生商榷

何家荣:试论唐代“访不遇”诗的审美意蕴

林继中:初唐诗的文化选择

钟振振:唐诗新读

林律光:白居易《长恨歌》浅析

吴在庆:韩偓若干诗歌解读系年辨释

刘庆云: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学术价值浅探

胡可先:《全宋诗》补遗100首

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沈松勤:“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论杨万里“诚斋体”的内涵特征

欧明俊: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林玫仪:台湾词学研究之评析

高峰:冯延巳的人品与词境

路成文:宋代咏物词概览

刘尊明:唐宋词“第一调”中“第一人”——论苏轼《浣溪沙》的创作成就

陈斌:许学夷的汉魏诗论

董国炎:论小说韵文的价值与类别

陆林:金圣叹所作“元晖”诗本事考——兼论明清诗歌的“今典”研究

曹辛华:论南社诸子的词学宗尚与“学人之词”

孟泽:“忧生”“忧世”,“祛魅”“返魅”——王国维的诗情与诗学管窥

龚鹏程:云起楼诗话摘抄

[美]罗溥洛:清代中期三个悲剧女性的情感价值——贺双卿、林黛玉、陈芸


第六辑

杨义:“中古诗学暨曹道衡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致辞

徐公持:文学史有限论

邵炳军:《诗·秦风》五篇诗旨与作时补证

刘毓庆:汉四家诗外的诗学考索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徐振贵:乐府古辞《石留曲》试解

伏俊琏:杂赋与乐府诗的关系

刘怀荣:清商曲辞艺术特点形成考论

罗国威: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新1543号《文选·辨亡论》写卷校证

高华平:谢灵运的佛教撰述考

卢盛江:《调四声谱》小考

胡大雷:文之有选,自萧统始——从《隋志》看《文选》与前代总集编辑方式的不同

李剑锋:元代诗人的学陶现象及其对陶渊明诗歌“真境”美的阐发

曹虹:《兰亭集序》与后代讌集序——兼评侯方域《阳羡讌集序》的抒情特色

汪红艳:宫体诗和《花间集》语言之比较

邓绍基:曹道衡教授的学术成就

刘跃进:三点感受

刘运好 陈玲:在传统与时代的交接点上——曹道衡先生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张可礼:曹道衡先生在文学史料学上的重要建树

卢盛江:曹道衡先生学术思想的两点启示

王玫:读曹道衡先生《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兼论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徐公持:追思曹文铨先生(古风一首)

毛庆:悼曹道衡师

附录

刘跃进 张剑:曹道衡先生论著目录

刘跃进:中古文学领域的开拓者——试述曹道衡先生的学术历程及其成就

李建栋:缅怀先贤业绩,共襄学术繁荣——“中古诗学暨曹道衡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述要


第七辑

古代诗学的现代转换

余恕诚 程宏亮:李白对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影响

刘梦芙:“五四”以来传统诗词综论

吴怀东:“以文为诗”——宋诗传统在白话新诗运动中的传承简论

杨景龙:试论古典诗歌对20世纪新诗的负面影响与影响焦虑

走近现代的古代诗学研究

邓乔彬:进士文化与诗可以怨

丁放 葛旭芳:从明代词选看词学观念的演变

曹秀兰 丁放:《词菁》与《花庵词选》比较研究

杨柏岭:论王国维词学研究的审美现代性特点

彭国忠:唐代试律诗:称名、类型及性质

走近古代的现代诗学研究

邓国伟:读《尝试集》兼论中国新诗的“尝试”

谢昭新:论朱湘的诗学思想

张应中:刘征诗词:古韵出新声

黄万华:从“边缘”切入:对峙中的回归——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歌为例

诗学综合研究

张海鸥:旧体诗词的韵与命

姜耕玉:从一个“瘦”字看汉字精神——兼谈新诗语言取向

陶礼天:审美心官论

周啸天:诗词创作三题

江弱水:论骈文与律诗的语言形式之现代性特征

杨景龙:试谈诗词教育的人文化成作用

程宏亮 丁放: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八辑

周勋初:《文心雕龙·辨骚》篇属性之再检讨

石家宜:重读《辨骚》《通变》与《定势》,再议《文心雕龙》的宗旨与体系

孙敏强:建基于根源之处 存在于语言家园——从《文心》之起结看刘勰持论的文化心态

赖欣阳:《文心雕龙·物色》篇新释——刘勰论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陈允锋:论《文心雕龙·事类》篇与刘勰宗经思想之关系

张国庆:关于《文心雕龙·通变》对汉赋的一段议论

周绍恒:“宗经”是《文心雕龙》的理论核心说质疑

李健:刘勰感物美学的“神思”意蕴

杨星映:《文心雕龙》的“象”范畴

李婧:《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综述

李逸津:《文心雕龙》美育思想探论

张利群:论刘勰“文心”说的理论支点和体系框架

孙纪文 郭丹:论《文心雕龙》的范畴特征——兼谈《文心雕龙》文论范畴的现代转换

宋伟光:“文笔之辨”与“纯文学”观念之建构

郭鹏:论《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谋略色彩

涂光社:有关《文心雕龙》当代意义的一些思考

蒋凡:刘勰关于文学语言艺术的理论思考

任慧:简论刘勰文学史分期理念

李咏吟:刘勰诗学对《周易》的尊崇及其内在思想价值

胡海 杨青芝:《文心雕龙》语境中的《诗经》与诗——兼及文学理论自觉问题

汪泓 张晓峰:《文心雕龙》受晚出《古文尚书》影响之考论

吴晓峰:从《文心雕龙》的事、义论到《文选》的事、义观

胡大雷:从鲍照到沈约——《文心雕龙》没有注意到的诗歌主流

雷恩海:论韩愈对《文心雕龙》创作思想的认同与借鉴

方锡球:从刘勰的“感物吟志”说到许学夷的“情兴”论

陈士部: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

李建中 陈永辉:近百年大学讲坛上的龙学传播

李映山:用心为文 以文育心——《文心雕龙》的人文观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吕武志:《文心雕龙》对大学国文教学的几点助益

熊重生:《文心雕龙》与现代大学教育——从南昌大学《校训》白鹿洞书院《学规》谈起

李小兰:《文心雕龙》的“怎么说”与大学写作

隗芾:效法《文心雕龙》,学点骈俪文风

戚良德:“龙学”里程碑——纪念牟世金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李金坤:又是一部难能可贵的“文心学”力作——孙蓉蓉《刘勰与〈文心雕龙〉考论》读札

李明高:《文心雕龙》文本研究尚需深入——《文心雕龙译读》心得

朱文民:《刘子》作者问题研究述论

游志诚:《刘子》与《易经》初论

张勇:《文心雕龙研究史论》略评

李平:编后记


第九辑

熊红菊 刘运好:“即色游玄”对谢灵运山水审美之影响

刘学锴:唐诗名篇异文的三个典型案例

吴振华:从宴会诗序看唐诗创作趋向的转变

陈文忠: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研究

吴在庆:韩倔若干诗歌解读系年辨释

余恕诚 王树森:唐代河湟诗歌的诗史意义

侯宏堂:试论朱熹《诗》说的诠释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江冰洁 韩震军:《〈全宋诗〉辑佚120首》榷正

丁放 张晓利:宋代地域性诗文选本与地理志的关系

温世亮:蕊榜珠联,瑶篇玉缀——明清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著述及其文化特点述略

卢坡:姚范:桐城诗派的嚆矢

张勇:“水中月”的佛学渊源与诗学生成

李伟:“诗言志”辨释

丁放 甘松:中国古代词集笺注、评点的演变及功能

王树森:古典文学研究需要紧扣作品——读《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

邹春秀:边界?抑或中心?——读胡传志教授《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有感

彭国忠:词选学研究的新贡献——评丁放《宋元明词选研究》


第十辑

余恕诚:20世纪中国诗学研究历程(代前言)

刘学锴:从纷歧走向融通:《锦瑟》阐释史所显示的客观趋势

陈文忠:一个母题的诞生与旅行——古代登高诗境的生命进程

芮瑞:从“有句无篇”到“兴象玲珑”——当下的审美感兴对山水诗意境创构的意义

潘啸龙:关于《九歌》二《湘》的神灵问题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

余恕诚 鲁华峰:李商隐诗歌和四六文风格的多样性

郭自虎:以古赋为律赋——论元稹对律赋的革新

胡传志 汪婉婷:论梅尧臣诗歌的体裁选择

叶帮义:论清真词的白描

丁放 张晓利:《楚东酬唱集》考论

李玉栓:文人结社与明代岭南诗派的发展

杨四平:革命写实:民族危局中现代史诗性营构——20世纪上半叶现代汉诗的写实叙事形态之一

王树森:余恕诚先生的唐诗研究

后记


第十一辑

余恕诚:20世纪中国诗学研究历程(代前言)

梅运生:传统诗学与科学方法——梁启超后期诗论述评

李伟:诗中有史不是史,史蕴诗心终非诗——事实与价值视域下文史关系的哲学辨正

张公善:西方古代生活观的三大范式:生活诗学基础研究之一

刘运好:以“自然”为本体:陆云诗学思想论

张勇:诗情与道性

乔东义:指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

叶文举:从心学内涵看杨简废《序》的思想成因

武道房:道学与王阳明诗歌的心路历程

潘务正:庶吉士外放与袁枚性灵诗学的形成

杨柏岭:传统间学体系的构筑:江顺诒词论的价值

项念东:梁启超的“诗史”观——《饮冰室诗话》的若干诗学思想分析

张应中:20世纪70年代出生诗人创作现状批评

后记


第十二辑

诗学研究方法

余恕诚先生学术思想研究专栏

陈文忠:试论诗歌风格史的学术方法——以《唐诗风貌》为中心的思考

程维:余恕诚先生的赋学研究

诗词赋硏究

许结:明清赋体论的本色批评

胡传志:宗主国的外交文学——论金与高丽交聘类诗词

杨柏岭:嘉道间“吴中七家”的词学思想及创作特色

张明华:论苏轼对分韵诗发展之意义

诗学理论研究

王思豪:赋的“《诗》源说”之新诠解——与汉人解《诗》的经学阐释和文学阐释有关

张勇:帝网天珠:华严诗性精神谫论

吴振华:论独孤及的诗序

金生奎:集成与深化:明代后期学者型诗论家的杜诗接受——以胡应麟为例

潘务正:林联桂《见星庐馆阁诗话»与乾嘉翰林院试律诗风

诗学文献研究

韩震军:论《唐诗纪》校勘唐集的成绩

康阁:徐璈《桐旧集》重收诗考

现当代诗学研究

古远清:“快乐地写诗 ”与“苦痛地阅读”——新世纪台湾诗歌创作的走向

杨四平:20世纪上半叶现代汉诗“听觉段位”的隐喻性叙事

许德:异域的幻象——论朱湘与19世纪英国浪漫派的诗学渊源

著作评介

卞东波:苏轼“和陶诗”研究的思考——评金甫曝《苏轼“和陶诗”考论》


第十三辑

诗赋研究

邓小军:中国诗歌解释史上的学术革命典范

马昕:蔡邕《诗》学家法考

李平:论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的汇校集注性质

郭自虎:宋玉赋对唐传奇的影响

任群:论宋南渡诗坛的东坡热与和坡诗

武道房:论严嵩诗歌的三重价值

词学研究

蔡国强:词文学的基本结构单位初探

杨柏岭:再论蒋敦复词论

彭玉平:民国女词人罗庄三题

赵玉民、沙先一:严迪昌先生的清词研究与清词经典的建构

诗学文献研究

韩震军:《唐诗纪》首事者黄德水考

汪孔丰:《怀古轩诗钞》非桐城潘江撰考论

现当代诗学研究

叶永胜:现代汉诗用典研究的现状梳理与思考

方维保:论朱湘诗作《采莲曲》的表演诗学

学苑新声

但小玲、徐中原:论萧纲山水诗之绘画美

刘亚文:郑谷《鹧鸪》经典化与黄陵庙书写传统的建立

姜双双:清人对陆游秀句的发现与运用

周青松:论陆游诗中的复句

著作推介

潘务正:评张勇《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

王思豪:翰林视角:清代文学发生与演进的制度性考察


第十四辑

陆游研究

陈元锋:陆游“本色”论

欧明俊:陆游《钗头凤》词中“东风恶”解读

路成文:试论陆游的牡丹之咏

潘静如:陆游诗在近代诗学史中的地位——近代诗学祧唐祖宋说述微

诗赋研究

万光治:从民歌的赋体因素看诵、赋关系的构建

李平:杨明照“范注举正”续评

许东海:诗赋拟恨与情志写真

李达:杜牧“十年幕府吏”时期寺院题壁创作

胡传志:戴复古与徐似道交游考

李瑞豪:书写与图像——晚清女性题画诗的新变与模式化

吴尧:试论张清扬寒凉词风及成因

词学研究

杨柏岭:一剑飘零:蒋敦复的入世情怀及其命运感慨词

汪倩:绮丽艳美与花间传统

诗学文献研究

詹绪左:商务本《姚广孝集》笔札

卞东波:日本汉籍藤昌琳《名媛诗仙集》叙录

新书推介

刘和文:论朱则杰《清诗考证》的学术价值


第十五辑

诗学研究

于东新:论陶渊明的读书及治学

王秀云:梅尧臣为宋诗典范论质疑

张福勋:胸中原自书万卷,夺胎换骨亦必然——关于“夺胎换骨”之再辩护

程刚:邵雍“象数”易学与其诗歌中的“数象”

俞晓红:明清徽州才媛生命中的理与诗

党月瑶:永乐阁臣黄淮的狱中创作与台阁诗风

蒋寅:翁方纲宋诗批评的历史意义

王力坚:从沈善宝《名媛诗话》看清代才媛的历史观念

陈水云、邓明静:建构、深化、反思:论北美“中国抒情传统”学说的发展脉络

词学研究

姚蓉:明清唱和词集综论

蔡国强:《词律》及万树词学思想得失平议

杨柏岭:花月言愁:蒋敦复绮愁词及近代士子的心灵世界

诗学文献

李平:孙人和据《太平御览》校雠《文心雕龙》考察与辑佚

文征:再论杜牧之《兵部尚书席上作》诗本事

新书推介

鲁华峰:探索传统诗学与新文学革命之关系的重要收获——评郭自虎教授的新著《传统诗学对胡适新文学革命的影响——以元白诗派、性灵派为例》




第十六辑

海峡两岸诗学关系研究

邓小军:金门明鲁王摩崖石刻“汉影云根〞笺证——并释明臣诸葛倬等四人瞻诵鲁王题字之诗刻

高丹:傅山奔赴郑成功长江之役考——傅山《朝沐》《不人不鬼篇》笺证

陈家煌:“—别东瀛万里长,宦游秦陇到边疆”——李望洋《西行吟草》中的诗情

武道房:论近代台湾本土诗人李逢时的诗歌

朱育颖:远眺故士:赴台皖籍诗人的怀乡书写

诗学研究

王淑梅、朱翔:牛李党争与白居易思想及诗歌创作演变

张勇、樊婷婷:惠洪诗论四题

廖美玉:方回《瀛奎律髓》论祖宗家法与杜诗学的建构

黄伟豪:朱谏《李诗辨疑》与明代宗唐疑古风尚

词学研究

李建新:词的语言结构对节奏呯应的影响

仲冬梅:论古雅——以王国维论姜夔词为中心

汪红艳:此时无声胜有声——论《花间集》的听觉语言

杨雨、赵鹿园:丰亨豫大政治理想构建中的徽宗宫词

杨柏岭:由儒入释:蒋敦复易僧服经历及其方外词

诗学文献研究

李平:论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的学术特色

韩震军:陆游佚诗辨正

新著推介

于文杰:慧眼开辟新天地——评胡传志先生《金代诗论辑存校注》


第十七辑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专栏

刘亚文: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暨唐诗选本学术研讨会综述

莫砺锋:体现文学本位、读者本位的唐诗选本

罗时进:这部书,增加了唐诗的光荣

胡晓明:近年来最好的唐诗选本

胡可先:一个纯粹的学者和几部纯粹的著作

沈文凡:刘学锴先生的唐诗鉴赏学——以《唐诗选注评鉴》为中心

彭玉平:—部具有学术“现代性”的唐诗选本

彭国忠:诗情诗味的厚重

王树森:融入生命的唐诗鉴赏

诗学研穷

刘运好:论陆云《与兄平原书》的文学思想体系

宋永祥:炜晔而谲诳:刘勰对陆机文论的“接受”与“移用”

仲冬梅:归去来兮归何处——苏轼的故乡之思

唐俊:汤燕生《赭山怀古》组诗考释

郭青林:方东树《昭味詹言》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刘兴晖:《饮冰室诗话》与清末民初的乐歌批评

叶永胜:废名的“用典”论及其诗学实践

词学研究

孙克强:《织余琐述》作者考辨

杨柏岭:江顺诒社集及交游考

夏令伟:论三水黄荣康《击剑词》的四次结集及阶段特征

诗学文献研究

李平:论文化学社本“范注”的修订情况及遗留问题

韩震军:元代湘鄂诗文钩沉——以《湖广图经志》为中心

朱则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吕缵祖等六位作家为中心

王建勇:沈德潜集外诗文七则辑考

王力坚:沈善宝年谱

新著推介

卢燕新:魏晋文士传记研究的新成就——读袁济喜先生编著的《魏晋才子传笺证》


第十八辑

中古诗学研究三人谈

刘跃进、傅刚、詹福瑞:中古诗学研究三人谈——“云端诗谭”系列讲座之一

祖保泉先生纪念专栏

方锡球:祖保泉先生对《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以《风骨》“解说”为例

杨焄:钟嵘《诗品》研究论著四种叙录

李平:论范注所录铃木虎雄《黄叔琳本文心雕龙校勘记》

诗学研穷

邓小军:杜甫北征与秦直道

詹绪左、温志权:读萧云从诗作笔札

蔡德龙、侯娇娇:正名:清代女性诗学批评的逻辑展开

宁夏江:翁方纲对袁枚的诗学批评失声考述

王轶:安徽楚辞研究述略

诗学文献研究

庞国雄:清代学者郑王臣考略

李永龙:《石牛》诗作者辨疑

彭芳:林云铭事迹编年

王娇娇:王弘撰年谱

新书推介

郑幸:从细部到整体:《清诗考证》系列的基本特征

黄振新:普通知识分子的学术世界——《江顺诒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启示意义


第十九辑

诗学研究

胡传志:陆游的故都想象

叶文举:“但以古诗为师,一意于道”——陆九渊的《诗经》研究

胡健:方回《瀛奎律髓》的分类及其意义

陈勇:《诗译》与明代《诗经》学

樊庆彦、刘佳:论清代苏诗评点的学术价值

庞明启:自我的疏离与确认:男子对镜诗词的书写范式

张应中:余事为诗亦可观——读宛敏灏、张涤华、祖保泉《赭山三松集》

辛文:中日古代秀句文化比较——以《文镜秘府论》与日本平安朝秀句批评为中心

诗学文献研究

蔡国强:读杜新札

刘剑:元稹《三遣悲怀》写作年代考

严寅春:萧颖士集“李采访”考

卢坡:《惜抱轩尺牍》:开启姚鼐与乾嘉时期桐城派研究的管钥

词学硏究

陈水云:近百年来清词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邢云龙:谢逸《溪堂词》考论

郝文达:宋元时期作词法文献考述

昝圣骞:“声学”观与晚清词学批评的新拓

新书推介

潘天英:历史视野与文学本位的双重考察——评金生奎《明代杜诗接受研究》


第二十辑

秋浦论诗

汤华泉:新见《宣城右集》中关于李白的珍稀文献

何家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写作地点、时间再考辨

卢燕新:由《秋浦歌》地名书写看李白游秋浦情感的空间变化特征

诗学研究

田宏宇:论古诗中的“观看”

李轶婷:《汉书·艺文志》研究诗赋思想的路径与方法

葛刚岩、陈思琦:玄佛合流下南朝山水诗学的新变——兼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张明华:略论《太平广记》所录唐代小说中的联句诗

黄楚蓉:成都梅林分韵唱和考论

严正道:《唐诗鼓吹》以柳宗元七律为首

金建鋒:论明末诗僧释明河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袁济喜、王子珺:论清代诗学对“意”范畴的重构

词学研究

张文昌:朱燮《词体纂论图谱》考论

程诚:近代词话的编撰历程

伏蒙蒙:民国小罗浮社考论

赵家晨:吴湖帆与现代“学人之词”的实践

诗学文献

吴在庆:韩偓作于福州沙县的两首诗解读

张福清:关于宋代戏谑诗文献整理的几点思考

赵昱:《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宋人别集与《全宋诗》补辑——以幸元龙、何希之二家为例

滕小艳:王端淑生平及著作谳疑

朱则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马之瑛等五位安徽籍作家为中心

任群:钱仪吉钱泰吉主要事迹编年

书评

朱憬臻:三教融合视域下柳宗元思想研究的拓进——评张勇著《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

程维:馆阁、地域与赋体:清代赋学研究的新思维——评潘务正著《清代赋学论稿》


第二十一辑

诗学研究

魏耕原:刘禹锡七律风格琐议

许浩然:追随之中的挑战:宋代士人阶层与词臣群体的关系

赵惠俊:南宋中兴诗人仕宦心态与山林话语

张振谦:宫观官制度视野下的陆游诗文创作

孙微:河朔诗派的先声: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考论

孙车龙:论梅曾亮诗歌之内蕴

黄春黎:刘师培清代文章观研究

巢彦婷:重论钱锺书的陆游诗歌批评——以《容安馆札记》为中心

词学研究

周海燕、马里扬:《尊前集》编撰时代考论

邓子勉:黄公度词集文献考述

宋秋敏:宋南渡后岭南词坛的地域描写及其意义

邓小军:论宛敏灏诗词

马大勇:果实互相寻觅:以李子为中心的网络词群扫描

诗学文献

纪永贵:白居易池州诗考

胡春丽:《高士奇年谱》补正

郑斌:明清集句诗籍考补

新书推介

杨柏岭:媒介·文化·诗学:读《邵雍易学与诗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