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首页 >> 诗学讲堂 >> 正文

赵敏俐教授: 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探源——《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

 添加日期:2025-10-25

1023日,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赵敏俐先生应邀做客“赭麓诗学讲坛”,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探源——《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的专题报告。讲座由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务正教授主持,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等专业40余位师生聆听了报告。

赵敏俐教授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阐述了早期书写研究的价值意义。在讲座中,赵先生从《禹贡》产生时代的大讨论出发,指出该文在本质上并非一部严格的地理写实著作,而是建构在大禹治水神话传说基础上形成的早期书写。他通过分析“九州”叙述顺序与“五服”制度,阐明其具有神话时代的空间想象与政治理想,跳出了传统“信史”研究的局限。赵教授还将《禹贡》置于文明史视野当中,结合环境考古与二里头、陶寺等遗址成果,指出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气候突变及中原广域王权的兴起密切相关。在总结经典价值时,赵先生强调《禹贡》在政治上标志着中华文明步入广域王权国家时代,在地理上标志着中华大一统的必然,“九州”不仅是地理区划,更是一个将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起来的秩序模型,为此后数千年中华民族追求和维护大一统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地理依据和文化自信。赵先生在讲座最后还回答了与会师生的提问。

潘务正教授在主持讲座时对赵敏俐先生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赵先生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拓宽疆域、突破自我,而且善于吸纳新理论、新方法,突破了传统范式,树立了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与会师生也都为赵先生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所折服,表示聆听报告受益匪浅。(董佳琪 /郑可可 图)

编辑:赵静  预审:黄振新  终审:胡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