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潘务正教授应邀做客孔学堂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

编辑:赵静 预审:胡传志 终审:胡传志  添加日期:2025-05-12

2025年5月11日,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潘务正教授应邀做客孔学堂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谈“史传疾病描写的文化意蕴”。他以“疽发背而死”为中心,深入剖析了史传中疾病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讲座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永伦主持。

讲座伊始,潘务正教授首先列举了史传中记载的“疽发背而死”的历史人物,并通过唐代韩简和宋代宗泽等历史人物的实例,引出了其在史传中的记载差异与演变。他指出,不同史传对于同一人物去世的记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背后往往反映了史家的著述态度和时代的文化特征。随后,他详细讲解了“疽”与“痈”的区别以及“疽发于背”的含义。他引用古代医学文献,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和宋代李迅的《集验背疽方·察疽发有内外之别》等,阐述了疽病的发病机理、症状表现以及治疗难度。同时,他还强调了“疽发背”在古代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在讲座中,潘务正教授重点分析了史传中“疽发背而死”疾病描写的文化意蕴。他从致命之因、忧患意识、天道观念和叙事传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首先,他指出史传中“疽发背而死”的描写重在凸显患者死前的情感状态与死时精神及肉体的痛苦。其次,他通过引用古代文献中的诗句和史实,展示了史家如何通过“疽发背而死”的描写来展现历史人物的忧患意识。再次,他探讨了史官以天道观念褒贬历史人物的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在史传中的体现。最后,他分析了“疽发背而死”作为叙事元素在史传中的运用,指出“疽发背而死”的多重意蕴与中国史学及文学重“言尽意不尽”的叙事传统相契合。

潘务正教授在讲座中穿插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描写,使讲座内容既严谨又生动具体。在讲座的最后,听众朋友们积极提问,与潘务正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听众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收获很大,对史传中疾病书写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引自孔学堂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