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页】 【中文版】 【英文版】 【加入收藏】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安徽日报》刊发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大学分中心郑虹霓教授文章《未觉杭颖谁雌雄》

编辑:赵静  添加日期:2023-08-19

2023年8月16日,《安徽日报》刊发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大学分中心郑虹霓教授文章《未觉杭颖谁雌雄》。

全文转载如下: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西湖,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精神家园之一,全国共有四个,其虹桥长堤、烟波画船的情致,荟萃风景人文,定义着中国湖城之美。其中颍州西湖,湖亭之胜,觞咏之繁,历史上一度可比肩杭州西湖。黄河夺淮之前淮河流域经济富饶,北宋设都开封,时名颍州的阜阳处于重要水路运输线上,沟通南北,群贤毕至。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等留下千载名篇丽句,尤其是欧阳修一组采桑子彩笔精绘颍州西湖四时风光。后代文士循迹咏唱,留下大量诗篇。文采映日,素波流韵,自然人文交融渗透,成就唐宋以来诗意栖居的一代名湖。

汝阴西湖,天下胜绝

颍州西湖,源起于远古、兴于唐、盛于宋,曾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西湖。

四个西湖,都是富含东方传统文化内涵神韵的历史文化名湖,一泓碧水文脉悠长,楼台亭榭串珠成链,步移景异,清丽澄鲜,其风韵情致已载入史册,化作中国山水文化审美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

《本事集云》载:“汝阴西湖盛名绝天下,盖自欧阳永叔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从扬州转任颍州。初到此地,欧阳修就被这秀美风景与淳朴民风所吸引,从此知颍、爱颍、以颍为家,退休后又定居终老颍州,以100多篇诗文抒发情景交融、逸兴横飞的审美体验。欧阳修在给韩琦的信中说“汝阴西湖,天下胜绝”,这是从灵魂深处迸发的爱与留恋。

“汝阴”也是阜阳的旧称,汉代开国功臣夏侯婴被封为汝阴侯,封地就在阜阳老城区。欧阳修与颍州一见如故,公务之余,最爱游览颍州西湖。有时和诗友文侣结伴,兴致来了也会独自前往。欧阳修对于颍州西湖四时风景都有吟咏,最有名的是十首《采桑子》。在这组词的小序中,欧阳修称“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明确了西湖为颍州风景之代表。

颍州西湖之美首先是水面开阔,较扬州瘦西湖而言,更大更自然。欧阳修做了比较:“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这时的西湖位于颍州城的西北,为前任知州晏殊所开浚,水面有十顷,但比较浅。欧阳修笔下的西湖无时不美:雨后天晴,“晴日催花暖欲然”,绚丽色彩极富生命力;暮春徜徉,“垂柳阑干尽日风”,杨柳风扫却游人闲愁;荷花开了,“红幢绿盖”迎送含情;到了夜晚,“风清月白”“一片琼田”,荡舟湖上,真是神仙般快乐。

欧公之前,欣赏颍州西湖的诗人以晚唐许浑为代表。在途经颍州时,许浑受到当地官员的接待,写下《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最早用“颍州西湖”之名的,也是保留至今的颍州西湖诗歌中年代最早的。苏轼一生捧红了三个“西湖”,与杭州西湖缘分自不待言,惠州西湖慰藉了他政治上的创伤,颍州西湖则承载他与欧阳修的师生之谊、他的良政雅思,他从颍州调任扬州后还惦记着西湖的治理,一句“未觉杭颍谁雌雄”成为颍州西湖最好的旅游广告词。

西湖之美还在于其周边文化建筑,如女郎台、清涟阁、荐福寺、竹间亭以及欧阳修命名的三座桥,欧阳修所建的六一堂、聚星堂、会老堂等,与湖景交相辉映,其审美情趣,沉淀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我们不妨穿越千年,看看那时颍州的人文环境。

星聚颍滨,武备顺昌

女郎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传说是春秋时胡国国君因思念女儿所建,位于西湖东岸约一里。欧阳修与梅尧臣、刘敞都有吟咏。

女郎台附近有一处寺庙,名荐福寺,欧阳修的好友刘敞、刘攽兄弟有多首诗咏。刘攽的《晦日自荐福泛舟女郎台下又泛东湖》,诗题标明这座庙宇的大致位置紧邻西湖。诗中写道:“雪解寒生水,平湖照眼新。扁舟徐送客,绝境渐无人。径草芳菲浅,沙禽羽翼驯。佳辰数携酒,晦日已疑春。”积雪初融,西湖湖水清澈,周边草木新发,禽鸟试羽,饱孕勃勃生机。

为连接西湖上的洲渚,欧阳修主持修建了三座桥,分别命名为“宜远”“飞盖”和“望佳”,并写了一组诗。《宜远》诗云:“朱栏明绿水,古柳照斜阳。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女郎台位于湖的东岸,湖西岸与其隔湖相望的有清涟阁。清涟阁是北宋名相晏殊知颍时所建,在他离任后,百姓感念他的德政,将此阁更名为去思堂。欧阳修对之前任颍州知州的刘筠、蔡齐、晏殊等心存崇敬,认为他们如同群星灿烂,将府衙内的一间厅堂命名为“聚星堂”,门楣上挂了一个匾额:“颍滨聚星”。这地方也是欧阳修招待宾客,举行诗会的重要场所。此后,来守颍州的苏轼也多次邀请友人在聚星堂欢饮赋诗。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为安置万卷藏书的藏书楼题名“六一堂”。陈师道参观后曾写了五言长诗表达景仰之情。会老堂是欧阳修退居颍州与好友赵概聚会之所。当时,吕公著任颍州太守,三人于此聚会,饮酒赋诗,故名为“会老堂”。这座宅院经修复后,作为宋代颍州西湖唯一幸存的建筑,被列为省保单位。晏殊、欧阳修、苏轼、吕公著先后治理颍州,后人为纪念先贤风流在西湖边建了四贤祠。明代戏剧家屠隆慕名来拜,写下两首《宿西湖四贤祠》,写祠堂巍峨之态云:“十里西湖载酒来,湖边古庙自崔嵬。”他还感叹:“一时冠盖尽风流,天遣西湖在此州。”

颍州的人文景观中,还有纪念抗金英雄的刘武穆公祠。“武穆”是取得顺昌大捷的南宋名将刘锜的谥号,这座祠又名刘公祠,在阜阳老城墙西北角。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赵顼,还是皇子的时候,被封为颍王,封地即颍州。赵顼登基,颍州成了所谓“潜邸”,到宋徽宗时就依例被升为顺昌府。绍兴十年(1140),金军到达顺昌城下,见其城很简陋,就没把顺昌守军放在眼里,以为可以一脚踢翻。刘锜坚壁清野,死守孤城。同时,又让部将诓骗金兀术,让金兵以为刘锜是个花花公子,不堪一击。结果是刘锜大破金兵,并派兵协助岳飞北伐顺昌大捷对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重大作用。清代诗人彭兆荪对这场战争给予高度评价:“将军一战全江淮,半壁犹存赵家土。”说起来,阜阳闻名于世的特产——枕头馍也与顺昌大捷相关。据说,战事发生正值新麦登场,为了支持宋军抗金,百姓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人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才有了这种特色美食。

土厚水甘,酒美鱼肥

黄河夺淮之前,淮河的几条主要支流,如颍河、涡河,滋润着皖西北的大片沃土。颍州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这在欧阳修的诗词文章中都有表现。在《思颍诗后序》中,欧阳修说:“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阜阳是重要产粮区。宋时“颍寿”并称,颍州是都城汴京的重要物资供应基地之一,宋代诗人张耒赞叹“美哉洋洋清颍尾,西通天邑无千里。舸艤大艑起危樯,淮颍耕田岁收米”。其次就是水产,因这里是鱼米之乡。请看清代著名诗人刘体仁对家乡的描写:“淮上网船聚晓霜,小儿小女薄衣裳。卖鱼归去飞桡急,一道鳞鳞碎日光。”(《渔父词》)“绿竹压墙堤水平,嫩荷浮藻浆船争。城中容易甘春去,又听黄鹂第一声。”(《慧湖闻莺》)慧湖,古时称“东湖”,原为私家园林,由明代云南右布政使王之屏之子王胤开挖,位于阜阳老城东护城河外。近年慧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已竣工,叠石堆山,水清岸绿,是夏日赏荷的好去处。颍州城内外还有一些人工河湖,水产丰富,交通便利。当年,欧阳修经常乘船从府城沿清河一路向南,去焦陂游赏。在赴蔡州任职的路上,他满怀深情回忆道:“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脍如玉。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在荷花的清香中品尝新酿的美酒,下酒菜就是塘中出产的鱼虾,切开来鱼肉鲜美白如美玉。焦陂在阜南县,至今仍是酒乡。美食家苏轼也很喜欢这里的水产,接到欧阳修的儿子欧阳辩赠送的一条二十斤重的大鱼,很是开心,遂赋诗答谢。作为地方官,苏轼一直很关心水利,在颍州除了修浚河道,还曾因降雨少影响西湖水量而命人为鱼搬家,并作放鱼诗。金代诗人杨宏道在《颍州西湖》一诗中追忆苏轼,说“放生仁号在,鱼鳖赖恩波”。

宋代知州苏颂称颍州“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水甘物美、人文荟萃的颍州确实令人追慕,历任地方官也多把水利治理放在首位,希望复现旧日繁华。清代名臣卢见曾任颍州知府时重浚西湖,即将离开时写了一组《留别西湖》,勾画出重修工程竣工后的美景:“欲别西湖去,差排愿未酬。水心平倚槛,岸角远登楼。亭伫潇湘月,花邀笛管舟。何年驻旌旆,偿此意中游?”

卢见曾的时代至今又是几百年,古西湖附近尚存一掬清水和修复的会老堂,周围有不少姓欧阳的村民,据说是欧阳修最小的儿子欧阳辩的后代。古颍州西湖文化是阜阳文旅的重要组成,承继这份文化遗产,新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市西9公里处,系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湖面开阔,达6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综合型旅游休闲度假区。漫步其中,约略找到欧阳修、苏轼笔下的画意诗情,寻着文脉游赏湖天胜景,得偿所愿。

“守颍名贤留胜迹,偶观亭榭倍依然。勋名不逐浮云散,景物当随盛会传。”虽然淮河改道,颍州西湖几经变迁,但前贤的诗句仍在流传,一代代淮河儿女探索创新,兴修水利,创造出新时代的人文景观。阜南的王家坝闸,一侧是淮河,一侧是蒙洼蓄洪区,有着“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美誉。王家坝闸的开闸蓄洪为淮河安澜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欧阳修穿越到今天,会不会慨然兴发,再写一组《采桑子》?



作者介绍:郑虹霓,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后。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阜阳师范大学分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等。出版诗词集《华章霓彩》、专著《唐宋词对六朝文学的接受》等。本文转载自《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