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光明日报》客户端刊发文章报道我校江南诗社:弦歌不辍四十年。
原文转载如下:
“青春真好!有文学,有诗,真好!”“看得我泪奔……”,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师生、校友的朋友圈中忽然因诗歌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6月11日,为庆祝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成立40周年,安徽师范大学特举办《诗江南》新书发布会暨庆祝江南诗社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诗歌朗诵会等系列活动。
在诗歌似乎并不热门的今天,江南诗社何以能够四十年弦歌不辍,引发无数人的情感共鸣?
40年间,3000多名会员在这里笔走乾坤、激扬文字,40年,一批青年才俊胸怀社稷、奔赴山海,传承发展着中华诗歌文化。
诗歌是青年大学生对话时代的重要载体
40年前,钱叶用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怀揣着对诗歌的热爱,他团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安徽师大诗社”。他倾心主编的刊物《江南》,由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反响热烈,后来就约定俗成为诗社的名字。回忆起在零号楼“呕心沥血”编印《江南》的场景,他动情地说到,我们要特别感谢80年代弥漫中国的全社会的文学繁荣氛围,是时代赋予了我们充满改革、锋锐之初心与开创诗歌风气的气概。江南诗社是中国改革开放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江南诗社是中国当代文学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一支先锋队与主力军!
临近毕业之际,钱叶用最为牵挂的就是诗社的接力问题,但令钱叶用没有想到的是,诗社的接力棒不仅顺利地传递,而且这一传就是四十年。
1990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共青团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的刘奇葆同志致信江南诗社,在对《江南诗刊》工作作出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对江南诗社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
安徽诗歌学会副会长、江南诗社第十三任社长徐春芳说:“当时,江南诗社与北京大学的五四文学社、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吉林大学的赤子心诗社并称为全国高校四大文学社团,举起了中国当代文学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一面旗帜,代表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对话时代的赤子之心。”
40年后,在新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青年学生并不缺少表达情感的平台。但如何艺术化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如何与时代对话,仍然是不少青年学生,尤其是文学青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从1983年江南诗社吐露鲜嫩的呼吸开始,40年来生机盎然,根本上来看是诗社对诗歌信仰的坚定与延续。在今天,新时代的特征必然会投射到写作中,我们应将时代与经典作品中纯正的品质与个体心灵的一丝一缕联系起来,为诗歌建造语言、格式、意境和节奏的美感,我相信在此基础上,关于‘江南’的故事、诗情与涓流,会永远接力下去。”学生代表袁丹说。
如今,钱叶用已担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但是他依然笔耕不辍,著有诗集《一个孩童的旅程》《积木城的太阳》等。其中,《积木城的太阳》荣获中国冰心儿童图书奖。他回忆起在江南诗社的岁月时,不无感触地表示:“其时的青春是稚嫩而忧郁的,诗歌是开蒙而独立的。”
由钱叶用创办的诗刊《江南》,40年来,已累计刊发诗歌作品3000多首,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最有代表性的学生文学刊物之一。“能够在《江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是我们的荣耀”,这已成为安徽师范大学诗歌爱好者的共识。
诗歌是青年大学生经典学习的重要内容
2016年,一门《旧体诗词创作》课程在安徽师范大学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开设,这是时任江南诗社的指导老师张应中专门为同学们设计的诗词写作课程。张老师的言传身教,激起学生们写作旧体诗词的兴趣。如今,《诗词创作》课程也相继纳入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的必修课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成为安徽师范大学的一门特色课程。2015、2020年,张应中老师的课程讲稿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怎样写古诗词》《怎样修改诗词》两部专著。
“《古体诗词创作》课程既有趣又有用。课程围绕创作展开,老师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生动灵活。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同学还和老师联句创作了《校园春》等诗歌,通过创作实践,我们系统而深刻地了解古代诗词的常识,从平仄、格律到诗体、词牌,提高了鉴赏能力,为日后诗歌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学生代表张公达说。
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诗学教育研究团队”获批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团队策划编纂《〈诗经〉与诗学教育》《理学诗学教育》《女性诗学教育》《桐城派诗学教育》《现当代诗学教育》《大学诗学教育》《中学诗学教育》《童蒙诗学教育》等8种“诗学教育丛书”。团队在加强学生诗学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把诗歌文化传到“寻常百姓家”。
“诗歌是青年大学生经典学习的重要内容,安徽师范大学拥有深厚的诗歌教育教学传统,2008年,国家级教学名师余恕诚教授就带领我们成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自成立之初,就把诗歌教学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把古典诗歌讲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致力于在学生心中播撒诗歌文化的种子。”安徽师范大学“诗学教育研究团队”负责人潘务正教授说。
2023年,为纪念安徽师范大学杰出校友,江南诗社前辈、诗人、艺术家祝凤鸣先生,江南诗社举办了第二届凤鸣文学奖,以发掘、表彰为汉语写作提供新的可能性的高校诗人、作者。活动自开展以来,收到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00多篇高质量稿件,汇聚了全国一批热爱诗歌创作的青年。
“以诗词课堂讲授诗歌经典,以江南诗社引领诗歌创作,是学生经典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推进中华诗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戴和圣说。
诗歌是青年大学生美育接受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诗人灿若星河,为什么是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呢?”一个似乎很熟悉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多重思考。这个场景出现在安徽师范大学“诗江南”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上。
3月29日以来,《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等名家先后做客“诗江南”系列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杜甫与新诗”“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重塑中华散文古典美”“今天,我们怎么读书和写作”等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这是安徽师范大学为庆祝江南诗社成立40周年,进一步发挥诗歌美育功能的又一重要举措。
“诗歌是青年大学生美育接受的重要途径,我国有悠久的诗歌美育传统,《论语》中就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美育工作,联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江南诗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诗歌为媒介,润物无声中给学生以美育熏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项念东说。
诗文朗诵大赛暨欢送毕业生晚会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项光荣传统,两年一届,目前已举办13届。学院坚持以文化人,用经典诗文朗诵为毕业生上好大学校园的“最后一课”。与此同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为依托,积极承担教育部中华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培训,实施经典诵读“一对一”对口帮扶计划,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持续把诗歌美育引向深入。由于表现突出,学院获评首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
“诗歌贯穿了我求学生涯的各个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积极参加安徽省大学生诗文朗诵大赛等各类活动,在诗歌朗诵中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我认知美、鉴赏美的能力。我也致力于把这份美好带到我所支教的西藏山南,在西藏的一年里,我带领班级同学通过朗读诗词作品深入文本,组织开展诗文诵读比赛,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代表李明说。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在诗歌普及推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作为,积极拓展诗歌美育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依托、延续历史文脉,打造‘皖南山水诗路’‘皖江诗路’‘皖中诗路’‘淮河诗路’四条文化走廊,串珠成链,以诗‘点睛’,滋养美好生活,牵引人们在诗情画意的‘乡愁’中,走近、品读美丽诗文和美好现实深度融合的‘诗意安徽’,以实际行动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说。
“以诗歌聚人,以诗歌育人,‘江南诗社’是安徽师范大学的一张名片,也是安徽师范大学致力诗歌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永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河 通讯员 周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