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赭麓诗学讲坛”系列讲座第12期在文学院行政楼三楼报告厅如期开讲。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太学系教授林宗正应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从古典走向现代:从诗歌角度重新思考十八世纪到民初的文学演变”的专题讲座。文学院教师胡传志、潘务正、韩震军,2016级、2017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场聆听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教胡传志主持。
林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简明详实。讲座伊始,林教授首先通过几个问题启发同学们思考:“古典文学现代性起源于什么时代?五四?晚清?宋?唐?”、“小说、诗歌具有现代性吗?小说能代表晚清文学吗?”、“为什么是小说而非诗更具有现代性?”接着,林教授引用施吉瑞、蒋寅两位学者观点来探讨五四、晚清之外时期古典文学现代性起源的可能性,指出诗歌仍然是晚清时期文学书写的主要形式。
林教授质疑学界对“现代性”的定义依据,他认为“现代性”应当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当时人们的心理与精神状态,能“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指出学界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晚清小说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因素:边缘与孤立、心理与精神状态、焦虑与压抑的描写;官场现形、贪官污吏、社会腐败、旧时代奔溃前夕的种种怪现象这类主题描写,并非是从晚清才开始出现的,即使在同时代的金和、袁祖志等诗人作品中也有所反应。林教授认为,小说最盛行的年代并不代表小说是那个年代的主流文学。他指出,不论是否旧体诗也表现出世纪末的焦虑和不安;不论是否也有所谓的压抑,只有小说和旧体诗文的相互参照,才能适当而比较明确地解释当时的文学。
林教授还对有关西方作品的古文翻译以及文学的问题作了探讨。他针对有些学者认为林琴南的翻译问题突显了“古文在现代的限制与困惑”,提出了独到见解:林琴南古文翻译所出现的问题,应该不是古文的问题,也不是林琴南的古文问题,或许只是林琴南的翻译问题。他指出,古文在现代以前从来不是一个问题,不论是写作还是翻译,不论是什么文件,不论是说明建筑工法、数学计算、农耕技术、气候时节、借当租约、地权屋契、骑马驾车、捕鱼垂钓、采药制茶、食谱和烹饪、或是简单的婚丧喜庆、巡捕公告、春联贺岁、挽联致哀、或是亟需机智的即兴应和之作,一直都是用文人以及民间所熟悉的文言在书写的。最后,林教授还指出,中国诗歌传统注重抒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诗歌只有抒情传统。
讲座结尾,林教授与同学们展开精彩互动。现场同学积极提问,林教授给予同学们耐心详尽的讲解,诙谐幽默的讲述,引来一片欢声笑语。林教授的讲座让师生们领略了国外学界研究中国文学的独特视角与方法,给师生们以巨大启发。